本网讯(通讯员: 张冲)茶人,爱茶之人,懂茶之人,以茶为业的人;茶道,做事之道,做人之道,以茶为本的道。
“禅茶一味”,茶有着禅的玄妙和禅的顿悟。茶的禅机中有深奥的茶道,有神秘的茶缘。茶人茶道皆茶缘而起。
品质第一“玉壶轩”
酒喧而茶静,但老北京的茶馆却是个例外,那儿从来都不是清静之地,北京人也习惯了在这喧哗和热闹中大口地喝茶,呼朋唤友,谈天说地,北京城的茶文化也透着大碗茶一般的爽快和随意。
上个世纪末,老茶馆的喧闹声渐行渐远,北京的茶馆文化也随之在三里屯的灯红酒绿中淡化得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就在北京的茶馆行业最寂寥之时,北京第一批不同以往的、全新概念的茶艺馆无声无息、悄然出现,新鲜却低调。低帘幽竹、典雅清静,不张扬不媚俗。精致的茶具,讲究的沏泡程序,小巧的茶杯上扣杯留香,充满了新奇。有缘的人惊奇的发现原来茶还可以这样喝,于是茶便有了新的面孔,细腻而充满神韵,发人深省;无缘的人便在它们的安静中擦肩而过,在他们心中茶依旧是那张亦古老亦随意的面孔。
玉壶轩茶艺馆便在其中。单是茶馆的名字就很耐人寻味。同名于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宋咸熙的书楼,却是来自于大师的神来之笔,我猜不透其中的深奥的玄机,但与茶室同名想必其中一定有着独特的底蕴。我很想找到这三个字中冥冥注定的联系,玉壶轩的老板刘丙钧对此的理解倒是简单而明朗,一语点破了我的困惑,他说“玉壶轩”就是想给人提供一个想喝茶的场所,一个想喝茶的地方。
话虽简单,但“想”喝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单一个“想”字就牵扯了一个茶馆应有的或被期望有的所有元素。
刘丙钧,用他自己的话说,也算是京城茶馆界的“老”人了。从开始时茶艺馆的凤毛麟角,到03年后的遍地开花;从十年前人们的陌生好奇,到现在的熟悉熟知。十多年间有很多茶艺馆因经营难以维持而落寞,但有更多的或大或小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玉壶轩在这样的氛围中发展着,它作为茶馆中的元老,已经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甚至有人会在玉壶轩喝茶、簋街火锅还有三里屯泡吧中做出打发休闲时光的选择。有这样的口碑和人气,玉壶轩一定有它深入人心的魅力。
在玉壶轩里,看见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茶道。随着茶馆跟风式的出现,茶文化和茶道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正如玉壶轩的茶具上所写的“福者享茶、禄者用茶、寿者饮茶、喜者乐茶”,每个人对于茶道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刘丙钧以茶为业,置身其中,对茶道的理解便与寻常人不同,他说,我守着的茶道,是这个行业的“道”,我始终如一的坚守着也坚信着这个“道”。现在北京的茶馆多如牛毛,但是发展的状况并不是特别好。人们蜂拥而至开茶馆,但茶馆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做。激烈的竞争中,很多茶馆却背道而驰,他们拼茶室的装修、拼茶馆的环境、拼泡茶的器皿,在这些元素上下足了工夫,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一个好茶馆应该具备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恰恰最重要的却被忽略了,那就是茶本身的品质。刘丙钧的这番话让我看到了他这个茶馆界“老”人对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真切的期望。明朝人冯可宾从古人饮茶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十三种最适宜饮茶的情况,其中就有“精舍”即茶室精巧雅致之说。可见人们会因茶室的雅致和赏心悦目产生品茶的冲动,但当这样的满怀美好期待的冲动被一杯苦涩无香的劣质茶浇灭时,茶室也就随着品茶人心情的低落失望变得粗鄙而庸俗。这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浮躁,使茶缺失了应有的内涵,又恰恰是这种内涵才是能真正持久深入人心的东西。如果茶艺馆忽略了茶艺的核心是茶叶的品质,他们便迷失在远离茶道的虚空的华丽中。
其实,当大众心中的茶道渐渐褪变成繁琐的茶艺表演的代名词时,去繁从简后茶的醇香才是持久不会退色的。
诚信为首“正源鸿”
“茶异于酒,同是醉,茶是信任,酒是胡话。”
信任二字是正源鸿茶庄的董事长崔玲自从业开始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这种坚持贯彻到正源鸿的企业文化中就转化为“正本清源”这四个字。方直不曲谓之正,万物根茎谓之本;平心持正,商道之本;纯一不杂,茶道之本;所谓“君子务本”这正是正源鸿坚守的核心价值。
崔玲,国家级高级茶叶评审师,长期致力于对茶的研究和收藏。尽管现在茶庄的日常事务已经交给先生刘炜打理,但是茶基地的事物崔女士一定是事必躬亲,她说,那里才是企业立足的根基所在。
我第一次见到崔玲,她当天刚刚收到从茶叶基地快递过来的今年新绿茶的样品,一边拆封一边抱怨:“你看我今天才收到的茶样,这是今年最早的一批绿茶,都还没有大规模的采摘,可是北京的市场上一个月前到处都是‘新绿茶上市’的广告了。”谈话中,我发现崔玲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从茶的种类、茶的产地谈到了今后茶的发展趋势,说起茶崔玲的话真的是滔滔不绝。当描述起正源鸿在福建的生态茶园时,崔玲一脸陶醉,她说:“茶园在山上,爬上去脚下的土踩上去软软的,周围雾气缭绕,空气中都有茶树的香气。”这样描述,我一时间也仿佛置身其中,时空流转,有了原生态的体味,在这样不沾惹凡尘的境界中,茶是生态的,茶也是精灵的。
崔玲爱茶也懂茶,她说喝绿茶要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可以观其色,水色的变化是个神奇的过程;而且水温要在80—85度,以免水温过高,破坏了新鲜嫩芽的原味。我细细品尝了一口刚泡好的新鲜绿茶,清新、恬淡,茶的生命便随茶的香气在口中体内百转千回。
在她家中,随处可见茶方面的专著,陆羽的茶经更是被端正的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那是崔玲心中最神圣之所在。正源鸿一如既往的诚信,就源于这份对茶的信仰。
曾经在正源鸿的一家店面中摆放了一块儿颇有历史价值的普洱茶,这块茶的价值可以和故宫中的普洱相提并论。一个路过的懂茶的老人看到了,便走进店中询问店员:“你们这儿怎么能有这样的茶呢?”年轻的店员回答:“我们这儿怎么不能有这样的茶呢?”老人接着问:“这茶是真的吗?”店员回答:“当然是真的,我们正源鸿从来都不虚打幌子。”崔玲说:“我们茶庄从来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茶究竟是什么样的档次,什么样的成色,我们一定会一五一十地告诉顾客,绝对不会以次充好。”正是这样的诚信成就了崔玲的自信和骄傲,她说:“单就最最普通的绿茶粉来说,北京的市场上很多店买的绿茶粉都是黄色的,我们正源鸿的绿茶粉真的是有着茶一样的鲜绿色。”
北京不产茶,但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可观的消费量,马连道茶叶市场也成为了中国大型茶叶批发市场的代名词,北京有着每年20万担的茶叶吞吐量,超过6000家的茶庄。规模带来的不仅仅是繁荣与发展,还有鱼龙混杂的茶叶市场和节外生枝的茶叶买卖,那提前上市一个月的来路不明的新绿茶就是一个例子。卖茶的人不懂茶,卖茶的人不爱茶,在这场交易游戏中追逐的是茶带来的巨大的利润。不可否认,自茶马古道开始,茶就是商品,但我们也要清楚认识到,因为明净,因为厚道,茶别于水而不忘本,茶有文化一说便决定了茶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商品。“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茶道有茶道的规矩,如果没有对茶的热爱和崇敬,没有对茶道的信仰,茶商至少要遵循商道的正直。
茶人合一“李晓娟”
李晓娟,宛平奇石馆的掌门人。第一次见到她,她正在筹措着有关“奇石“的影视剧拍摄的有关事宜,是著名的书法家张世俊带着我们前往,坐定下来,便是李晓娟率领的员工精心的茶话与茶道了。我好奇地是 在坐定的位置上倾听李总和茶的不解之缘,这份茶缘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李晓娟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气。同时大方,人与人之间气质也不一样,商人会透着精明,学者会透着渊博,李晓娟的豪放与心有成竹,像一个品茶的智者不乏睿智,置身于凡尘中而又远离了尘世纷繁复杂的扰乱。她说,其实我不懂茶,更不懂茶道,喜欢茶是必然也是偶然,因为茶是一颗心灵自发的向往。常说缘是天注定的,份却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如果说是上天给了她这份茶缘,那对茶道的感悟就来自于她对这份茶缘的珍惜与执着;瞧,福建就是她对于茶的牵挂。我们谈起了一个道人练字修行的事情,道人练字练得是心,是心灵的悟性,悟的是道,是自然发展客观规律的道。我便问起,那茶道悟的是什么样的道呢?她回答我:“茶道,四个字:简美和静。”我一直迷茫在关于“茶道”纷繁复杂的解释中,这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的四个字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提点,但又让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和寻味中。这是她日日与茶打交道积淀的对茶最深刻的参透和体悟,我又岂能在一朝一夕明白透彻?这时茶和石头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执着。这份执着中没有惊心动魄的考验,没有艰难坎坷的阻拦,有的只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平淡过往。平淡往往会使人迷失盲目,没有了清醒和信念的执着没有意义,她说:“茶会使人清醒,端起一杯茶,我过去的种种经历就在这杯茶中,我的人生因为茶丰富而有意义,茶为我指明了人生的道路,我没有办法也没有理由不尽自己所能为这个行业多做一些事情。”听了这番话,我明白了李晓娟身上这份独特的大方来自于“茶人合一”的境界,我也明白了起初的偶然在茶的荡涤中成为了必然的执着。
我想我也算是个与茶有缘的人,因为我遇到了这么多懂茶、爱茶、以茶为业的人。作为职业茶人,她们守着的茶道是这个行业的道。对于她们茶是事业,茶也是信仰,在她们心中茶值得她们为之奉献一生而无怨无悔。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