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王开忠:辛勤耕耘 丰硕收获

发布日期:2016-11-18 16:20:21 来源: 作者: 点击:1184次 字号:增大 减小
  

   作者:杨雅莲

  

    

  王开忠

  先后在部队、铁道部、中宣部工作,任处长、副局巡视员、全国红色旅游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指导小组副组长等职务;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在全国和省市级媒体发表1400多篇业余作品,其中50多篇文章被30多本书籍收入,20多篇(部)获奖;著书15卷(本),主编、与他人合编书籍40多本。

  12卷、近280万字的《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中央主要报刊和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几十家网站进行评介和转载;一些省市、网络部门将其中有关卷本作为培训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和工作人员的学习材料;一些部委、地方部门将有关卷本作为优秀读物配发到基层书屋;一些高校将该套书作为辅导教材。

  在网络阅读非常普及的当今,此书为何引起如此反响、受到广泛欢迎?原因在于——

  首创第一套融合体丛书。王开忠1969年入伍后一直坚持业余写作,1988年结合实践出版了《通讯员之路》一书,里面既有文章又有写作方法、采写体会,没想到此书深受读者喜爱,不少单位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将其作为学习材料,多名读者在报刊上发表读后感,有的说“是一口气读完此书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王开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出版文集采用《通讯员之路》的结构形式也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从2002年开始,经过10多个春夏秋冬的业余写作、数不清不眠之夜的艰苦努力,与众不同的《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各卷于2013年至2016年陆续出版。这套融文章和写作方法于一体的文集新颖别致,既有作者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又有各种文体的定义、特点、结构与写作要求,还有结合作者实践讲述如何写好这些文体的技巧和体会。一些读者称赞这套丛书“有新意,提高了阅读兴趣。”“既能让人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还能从‘写作谈’中受到启发。”

  撰写第一本网络阅评报告体裁著作。作为一位网络阅评员,王开忠及时而敏锐地发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写出很多高质量的阅评稿件。王开忠是有心人。他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管理的迫切需要,我国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阅评人员,很需要介绍、普及网络阅评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责任承担这一任务。于是,他系统论述了网络阅评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及阅评报告的写作要求、注意事项等,并附上近50篇各种类型的代表性作品和采写体会编著成书。在确定该书体裁名称时,他根据阅评稿件的表现形式和结构特点,经过多天思考,将其定义为“网络阅评报告”。

  网络阅评报告《网评一年间》作为《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11卷于2015年出版后,《人民日报》等报刊载文称,“这一体裁名称在出版物上尚属首次出现。”“是我国第一部网络阅评报告体裁专著,具有开创性意义。”

  出版第一部建议书体裁专著。王开忠无论在部队当兵,还是在铁道部、中宣部工作,一直坚持向有关方面写建议书,到了2015年,所写建议书已近百篇。他想,写建议书不仅能够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还能够帮助有关方面解决群众困难,如果选择自己一些有代表性的建议书,加上一些采写感想、写作方法结集出版,或许能够对他人起到借鉴作用,让更多的人为国为民建言献策。但是,关于建议书这一体裁,过去只是在一些公文写作书籍中有过零碎的介绍,从未见过系统阐述,更没有专门论著。于是,他经过半年时间的探索,既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建议书的定义、种类、特点、作用,以及与相近文体的区别等,又结合实践介绍了各类建议书的选题思路、写作技巧和采写体会。

  《建言40载》作为《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12卷问世后,有关专家、学者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评价说,“这是我国首部建议书体裁专著。”“对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不要命”地业余写作并发表1400多篇作品,极少。王开忠当战士时就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以及星期天、节假日进行写作,以后无论是在连队当排长还是在团、师机关工作,业余写作从未放弃。后来他在铁道部、中宣部从事宣传教育,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一直利用几乎所有业余时间进行写稿。中宣部工作忙,他常常晚上七八点甚至到深夜才回家,尽管这样,每天仍不忘写上两三个小时的稿子,时常写到凌晨三四点钟,有人说他写稿“不要命了”。

  凭着这种“不要命”的精神,王开忠业余写作共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1400多篇作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评价说:“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能业余写出这么多作品的人,极其少有。”

  业余作者精通“十八般武艺”,极少。为了学习报刊上各种类型的好文章,王开忠坚持几十年剪贴报纸,分门别类地积累了厚厚的15个剪报本。他当铁道兵时经常搬家,宁可扔掉箱箱柜柜,几十斤重的剪报本和20多本新闻书籍一直带在身边。凭着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他逐渐熟悉了“十八般武艺”,采写出大量鲜活的消息、通讯、言论、论文、散文发表在中央主要报刊,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各种作品就有三四十篇,其中《春风吹暖玉门关》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好评,认为“是反映农村‘学教’活动的好文章”,刊登在综合版上的散文《心中的旗帜》获得中宣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二等奖。此外,20多篇(部)作品获得全国和省市级奖项,50多篇文章被30多本书籍收入,反映爱国主义等多篇调查报告被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批示。

  业余作者写出这么多高质量的各类作品可以说是罕见的。正如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撰文说:“像开忠这样,在政府机关工作却对新闻采编评业务如此娴熟且成绩卓著的,极少。”

  众多领导和权威专家对其著作给予高度好评,极少。基于王开忠的作品坚持正面导向、宣传先进思想、弘扬新风正气,领导和权威专家曾分别为其著作写序,在序言中对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介;《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杂志的4位副总编辑和《党建》杂志社社长、《求是》杂志评论部主任以及其他一些记者与专家,分别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给予高度评价。《求是》杂志副总编辑黄中平撰文说:看了这套书,“顿生‘其声愈希’之感,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这一切的背后,令人感动的是精神。”时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王若竹评论说:“这么多领导和专家自发撰文赞评一位普通作者的著作,极为少见。”

  40年锲而不舍写建议且很多被采纳,极少。王开忠40年来不仅时时关注党和国家大事,心有所想即提建议,而且处处关心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看见群众困难之处,常常及时向上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仅选收在书中直接关乎群众利益的建议书就有7篇之多。他所写的建议书,有的被上级机关转发,有的被地方政府采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位既不是人大代表,也不是政协委员,40年锲而不舍地向党和政府或有关方面写建议实属罕见。正如《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撰文评价,王开忠长期坚持写建议,“40年不改初衷,这是许多人做不到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飞云)

上一篇:“当代雷锋”庄仕华为1岁7个月胆结石患者成功手术

下一篇:马振业:好医生一生行善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