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张天伟:“我做的风筝会说话”

发布日期:2016-12-12 18:20:02 来源: 作者: 点击:1088次 字号:增大 减小
  

  作者:姜 峰

 

 

  “鹤”,飞起来了。

  好风借力,纸鸢腾空;一头银发的张天伟(上图。本报记者姜峰摄)嘴角轻扬——乘东风,鹤首舞动,双喙高歌,风筝好像“活”起来了。

  以风为动力,将风轮、齿轮、曲轴、连杆、滑槽、摇臂等机械传动装置与竹扎纸糊的传统手艺巧妙结合……机械师与风筝匠,原本“不搭界”的行当,被这位年届八旬的“老顽童”融会贯通。

  机械师,是张天伟曾经的职业。如今已是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张氏风筝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张天伟,在他西安的家中,工作台上,小型车床、砂轮机、制图工具一应俱全,锯、刀、钳、镊、夹、钻、锥摆满桌。操弄这些他是行家,虽然眼睛花了,但手上几十年的功夫丢不了,但求个精细严密,透着股“冷冰冰”的机械感。

  舞纸鸢,是祖辈熏陶出的爱好。幼年时,父亲带他扎了第一只风筝,那是个精巧的灯笼风筝,上书“状元及第”。

  上世纪80年代,适逢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我带着传统作品参赛,但见八仙过海高手云集,却当如何出新出奇?”蓦然间灵感迸发:何不尝试将机械与纸鸢结合起来?张天伟率先开始了动态风筝制作的探索,他因此开创了动态风筝这个新的种类。

  光有点子还不行,最棘手的难题在制作:所谓“木工好学、刨刃难磨”,龙头的方寸之间,既要各式材质的机械部件灵活运转、协调如一,又要结实可靠经得住高空风疾的考验。“比如在竹篾上打孔让曲轴穿过,曲轴1.5毫米,那竹篾上的孔就得拿1.55毫米的钻来打,打紧了曲轴就转不动,打松了则会消耗动力,这0.05毫米的拿捏,靠的是我几十年机械师手活儿的经验。”张天伟语调从容间透着自信。熟悉他的风筝界人士说:“张老的设计图不保密,拿给别人也仿不出来。”

  能动会叫的动态龙风筝甫一问世,技惊四座,后来影响还传到海外,被加拿大印制成邮票发行。纳福送瑞的仙鹤、寿龟,张牙舞爪的螳螂、螃蟹……30年来,张天伟先后创作动态风筝数十件,荣获国际国内大奖近百项。

  其中名声最著者,莫过于历时8个月制成、曾在上海世博会展出的秦始皇铜车马及秦俑军阵动态风筝。该作品以竹扎铜车马为先导,铜车马用了920根竹篾、有3000多个绑扎点,不仅造型精巧,驷马经机械传动还可昂首摆尾、奋蹄奔腾,驾车人亦可挥臂驱驰、睥睨四方,而整个铜车马重量控制在500克;其后为秦俑军阵,共8个方阵,每方阵6排、每排4人、总计192个秦俑,由军阵产生的升力将铜车马带上高空,总长40米的风筝一飞冲天,蔚为壮观。

  匠心所在,唯精益求精。动态龙风筝如今他已更新到第四代,“最开始风轮设计在龙鳃,不美观,后来改成嘴里含珠、珠转传动,但都说‘二龙戏珠’,这样的设计也不合常理,于是又把风轮藏进龙头……”设计理念追求尽善尽美的同时,动作也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9个,眼皮、眉毛、耳朵、胡须等皆变动态,第四代龙头里的机械构造,如手表零件般细密复杂,却又精确运转、浑然一体。

  这不是玩笑话,“9个动作不好弄,曲轴连杆老在龙头里互相打架,愁得我啊,白天琢磨,夜里琢磨,梦里还琢磨,有个关键设计,还竟是在梦里给梦出来的!”张老弄纸鸢,如醉如痴。

  “‘匠’,在传统文化里似较‘大家’略逊一筹,说一个作品‘匠气’,嫌其过于精雕细琢。”张天伟说:“但若无匠心追求、不积跬步以为功,何来出类拔萃至千里?”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捐髓小伙乐做“爱心大使”

下一篇:94岁失明抗战老兵重回军营圆梦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