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月18日电(宓盈婷、刘粒粒)长长的马尾辫低垂于脑后,清秀的面庞,甜美的笑容里略带一丝娇羞,眼前这个女孩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温暖,正如她的名字“暖冬”一样。
1990年12月,郑暖冬出生在福建莆田的一个传统手工艺世家。她的父亲郑春辉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木雕创作。受父亲影响,郑暖冬从十三四岁起就对木雕萌生了兴趣。
“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看到父亲伏在桌前,对着木头时而敲打,时而雕凿。那时我还不太懂他在做什么,但我也会捡起一块木头,拿着雕刻刀,坐在他旁边,模仿他的动作。”郑暖冬说。
莆田木雕工艺主要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为主,十分讲究刀法的娴熟和线条的流畅,因此打牢基本功极其重要。“当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耍时,我却待在家里练习雕刻,而且每天都雕刻重复的题材。有时候觉得很枯燥,很想出去玩。”郑暖冬说,“每当我坐不住的时候,父亲就会跟我说,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一定要先学会吃苦,耐得住寂寞。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郑暖冬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她开始尝试独立雕刻较为复杂的图案。可是,正当她自信满满时,却遇到了麻烦。
“当时雕刻的是有关马的题材,起初我以为不难,可是对图案进行解剖后才发现,马的神态、毛发、肌肉线条这些都必须非常精细地雕刻出来,才能显得惟妙惟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尝试了好几次总是不满意,挫败感很强烈。”郑暖冬说。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郑暖冬每天伏在桌前练习雕刻,一练就是8小时,足足用了半年时间,终于掌握了马的雕刻技巧。从两天雕一匹马到一天雕好几匹马,郑暖冬越来越得心应手,还创作出了以“百马奔腾”为主题的木雕作品《前程似锦》。
由于长时间紧握锉刀和敲槌,她的右手掌心磨出了一个大大的水泡,并留下了疤痕。“人家都说手是另一张脸,我这双手一看就像是干粗活的。”郑暖冬笑着说。
自2010年收获人生中第一个大奖——中国工艺美术银奖后,郑暖冬的作品屡屡受到业界广泛肯定。近年来,她转变创作风格,作品以花鸟题材居多。“从事木雕这一行的女性比较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女性柔美的特质和细腻的情感。”郑暖冬说。
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木雕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处境。“莆田木雕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手传下来的,这样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不应该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出现断层或流失。”郑暖冬说,“尽管现在一些雕刻用机器也能完成,但那样就失去了人文趣味,所以我还是坚持用传统的手工技法去打磨每一件作品,并享受整个过程。”
不管是价格昂贵的沉香、花梨,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在郑暖冬眼中,它们一样弥足珍贵。“通过我们的双手,让这些看似沉静的木头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让它们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续,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郑暖冬说。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基层干部刘仙:15年扎根基层当好妇女姐妹们的“娘家人”
下一篇:李邦靖:“孺子牛”精神不可丢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