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发布日期:2018-01-22 10:58:27 来源: 作者: 点击:1927次 字号:增大 减小
  

 

——追忆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院士

  1月9日晚,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承业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事了拂衣去。又一位“两弹一星”功臣永远离开了我们。

  子承父业 走上科研道路

  袁承业于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小越镇。从名字可以看出,家族期望其子承父业。父亲袁开基是留学美国的有机化学博士,耳濡目染,袁承业接受了良好的化学启蒙教育。后来,即便身处战乱之中,父母也咬牙坚持让他完成学业。

  1951年,袁承业赴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4年后抱得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归国,被安排在化工部医药工业管理局任副总工程师。虽身处管理岗,但他还是热爱一线科研工作。终于在1956年,袁承业如愿调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走上了子承父业的科研求索之路。

  多肽合成、电离辐射化学防护药物、防毒浸渍剂……袁承业在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如鱼得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就在这时,也就是1959年,所里承担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任务,以解决“两弹一星”国防事业的急切需要。

  受命于国之所急,袁承业毅然放弃上升势头良好的氨基酸与多肽合成药物研究,转而专攻萃取。“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这是袁老生前常讲的话,也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组建并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在东北偏僻的矿山做萃取实验。

  一年后,袁承业带领的研究组成功研制出P204、N235和P350等萃取剂。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提取铀的萃取剂研究,在当时是对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没有它,就提不出铀。” 这是后来“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对这段历史的评价。铀是普遍使用的核燃料,其元素化学性质活泼,而且作为核燃料对纯度要求很高。所以,铀的冶炼比普通金属复杂,而萃取剂是纯化的关键。

  袁承业也因此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事业”的奖章和奖状。1999年,他作为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中科院40名代表之一,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着眼生产应用 深耕萃取剂

  从此,袁承业也正式与萃取剂结缘。

  核燃料萃取剂之后,他又根据国家建设需要,自选研究课题,开始了军转民用的萃取剂研究,找到了一系列性能良好、品种齐全的萃取剂,其中有11个品种实现了工业生产,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萃取剂工业的全部。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就报道过P507类萃取剂,但受限于合成方法,一直没能用于生产。袁承业的研究组解决了工业化的关键问题,使我国P507的工业应用比国外同类产品早了5、6年,并将其应用到单一稀土的生产和钴镍的萃取分离。这一贡献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他们又进一步改进了P507的合成方法,为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条件。

  “很多萃取剂不是我们想出来的,也不是谁要求我们做的。而是生产实践提出这样的需求,我们才用自己的知识加以实现。” 袁承业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时曾说。

  早在十几年前,袁承业就提出了要重视锂这种国家战略资源。直到90高龄,他还在为锂的提取、回收和利用劳心劳力。

  青海盐湖锂资源、钍基核能锂同位素分离……袁承业为这些关乎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课题付出了很多心血,却不肯在项目书里写上自己的名字。

  幼年受过战乱的苦,在袁承业心中,国家重于一切。“作为科学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应该问问自己,我这一辈子为国家作了哪些有用的贡献。”他常用保尔·柯察金的话来要求自己并激励年轻人。

  一代化学大师已去,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位“两弹一星”功臣。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杨雪

分享到: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王亚平:牢记使命,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下一篇:85岁从维熙梳理60年文学创作生涯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