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丹 单位:三院)“践行价值工程就是航天民用产业的立业之本、生命之源。”
“根据价值工程建设的有关理念,要提高产业发展价值,就要深挖公司内部潜力,努力提高产品功能,降低应用成本。”
在三院“两个工程”论坛上,院属各单位党政一把手阐述着自己对民用产业价值工程如何推进实施的理解和认识。此次论坛是三院贯彻集团公司“1+2+3+4+5+N”转型升级总体思路,落实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的系列举措之一。“头脑风暴”围绕着与会者对“两个工程”如何在三院进行“本地化”实践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全部来源于近几年三院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推进民用产业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 2013年末,三院军民融合及民用产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民用产业实现收入超过军用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9.13%,利润同比增长78.91%,名列集团公司前列。而这些探索和努力恰恰是三院更好地推进民用产业价值工程的基础。
转变观念 增强市场意识
2014年初,111厂“以客户为中心”的主题大讨论热烈而深入,该厂市场部职工尹铭显对此印象深刻,因为历时两个月的全员大讨论使职工深刻认识到“以客户为中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转变转念、增强市场意识为这个军工老厂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2011年三院的军民产业收入比例首次接近1:1,但三院仍然清醒地认识到,民用产业发展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缺乏规模化、高附加值产品,价值创造能力亟待增强。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面对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部分单位军民融合整体发展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确立,“重军轻民”、“小富即安”、“畏难怕苦”的思想依然存在。
为此,三院一方面通过集中学习、党委书记论坛、媒体宣传、软课题研究等方式宣贯集团公司的转型发展总体思路以及新近出台的“两个工程”指导意见,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强化价值创造理念,另一方面从管理上加强对军民融合及民用产业发展的领导。强化全院民用产业发展管理职能,明确了多位院领导分别负责相关产业板块方向及军民融合项目发展的管理职责,院属单位至少有一名党政班子成员主抓军民融合及民用产业。“两手抓”的措施让市场为主导的观念落地生根。
顶层策划 明晰发展目标
思想认识的统一转化为顶层策划的与时俱进。三院下大力气在“十二五”发展规划基础上开展深化论证,重点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深化论证后的发展规划为民用产业发展描绘了令人振奋的“蓝图”。
深化论证中,针对民用产业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突破、新市场拓展、新模式创立等方面的问题,三院以“实打实”的项目和措施支撑,系统梳理出军民融合及民用产业发展新思路,提出发展“电力电气、石油地质装备、信息与光电信息、航空装备与制造、工业装备与自动化、新材料及应用、现代服务业”七个板块。“院重点深化发展规划论证,统筹发展格局,就是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三院魏毅寅院长强调。
为使“蓝图”早日实现,2013年底三院依据集团公司民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方案与战略措施,结合实际制定了民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着眼于增强民用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商业模式升级、推进管理模式升级、加速经济外延增长、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加强人才选拔和培养、统筹民用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六项推进措施。
聚焦项目 打造“四优”产品
要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企业必须主动为用户和客户创造价值,提供“四优”(性能优、质量优、价格优、服务优)产品。“十二五”以来,三院民用产业突出主业板块,聚焦重点产业项目,利用优势军用技术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劈波斩浪。其间,一批“身姿矫健”的实力派脱颖而出。
依托军品技术优势,民用产业“七个板块”中的多个产业项目取得新突破。33所从2012年开始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形成了以装卸源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为主的系列化产品,走上产业化道路。35所掌握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2013年成功研制海底管道腐蚀检测装备,打破国外垄断,为客户提供更具有价格优势的管道检测评估服务。航天科技公司全力推进车联网项目市场,在9个省市布局设点,入网车辆超过3万辆。新成立的海鹰航空通用设备装备公司,加强“海鹰”无人机品牌建设,成功应用于国土测绘、海洋巡查、电力巡线、气象探测、应急救援、环保监测、森林防火、警用巡逻等多个领域。
让新项目“崭露头角”的同时,三院也不忘创新求变,做强做大老项目。华创天元公司瞄准国内市政给水市场之需,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在2014年6月成功研发出口径为
兼并收购 拓展经济增量
相比利用现有技术发展民用产业,收并购优质资产无疑是快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捷径”。三院的民用产业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做好现有产业项目的同时,积极在主业板块领域推进收并购优质企业。
积极探索海外资本运营,海鹰集团收购了卢森堡IEE公司,为推动其汽车安全电子技术快速迈进世界领先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支撑;33并购青岛半导体研究所,依托其原有产业、技术优势,重点打造微电子产业;239厂与网秦天下、诺基亚(中国)等移动通信龙头企业开展资本合作,共同拓展移动操作系统领域市场;8358所收购天津市希统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进军光电医疗器械领域。一系列基于快速发展主业板块的收并购“大手笔”,为三院民用产业发展“点下一颗子,下活一盘棋”。
集聚产业 统筹发展布局
之前,三院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并投入生产,但如何加速转化,如何尽快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是摆在三院人面前的难题。深入思考后,依托地方优势,建设产业园成为三院人的选择。
三院按照聚集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布局东三省、长三角、环渤海等国家重点经济区域,盘活存量、拓展增量,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力争实现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三院在天津、涿州、镇江产业园、长春、哈尔滨、北京房山等地布局产业园,产业园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未来三院将充分利用地方产业配套及市场化优势,努力将地方专业产业园打造成覆盖新材料、无人机、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领域的若干产业化基地。通过产业园的建设,民用产业七个板块正逐步培育壮大,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凸显。
改革机制 激发内在活力
提升民用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一个必要条件是具有适应转型升级的管理体制机制。如何跳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激发民用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三院正积极改革调整,探索建立适应民用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
从机构和平台入手,三院成立经济发展委员会,把它作为三院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研究和经营管理决策的“智囊团”、“参谋部”。搭建院民用产业重点项目产业化培育孵化平台和院民用产业市场拓展、承揽大型系统工程项目和内外贸营销平台,充分发挥全院整体优势,加强资源调配能力建设,做好整体营销。成立海鹰集团电力电气事业部,走专业化运作、市场化道路。成立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利用优势军用技术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并做大做强。
让机构和平台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配套的管理机制。三院进一步规范公司管理,深化军民融合考核及专项奖励管理,设立针对重点项目的3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以激励民用产业的产业化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快速提升,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行产业发展重点任务计划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加强工作过程管控与考核,促进民用产业管理提升,实现控成本、增效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价值创造能力就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代表企业经济运行水平和转型升级成效的显著标志之一。“两个工程”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是生命力工程。三院将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价值工程的实施,促进民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杨楠)
上一篇:销售“黑马”是怎样炼成的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