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孙立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发布日期:2013-12-27 14:47:07 来源: 作者: 点击:1296次 字号:增大 减小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相同,采取“三高”换“一高”,即通过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实现了近三十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的快速城镇化。然而,这种依赖大肆征地造城,卖地搞房地产开发,而忽视城镇居民必需的包括公共绿地建设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不仅占用土地过多,而且造成城镇生态系统缺陷大、环境差。未来在资源红利、土地红利及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如果还是继续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那么伴随着资源、环境等各种成本不断增加,不仅城镇化效益将逐步下降,而且我国的城镇化之路会越走越窄,甚至难以为继。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及重点任务。李克强总理又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何谓“新型城镇化”?其“新”意并不是指时间或空间上与过去的城镇化截然不同,而是指在城镇化的观念、质量及推进战略上有了重大的改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的城镇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城镇化”,而是从过去的“物”的城镇化转变为“人”的城镇化。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建设浪费的资源太多,城镇化的代价太高。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大量低价征收农民的土地,通过拆迁,赶农民“上楼”,用“摊大饼”、投资扩张的方式推进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以往钢筋水泥式的粗放型城镇化,而是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节约集约利用,注重拉动城镇消费增长,追求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惠民型的城镇化。它不再只是追求简单的城镇规模扩张和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是注重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变。迄今为止,城镇化过程中虽然许多农民进城生活在城镇,但却没有城镇户口,因而无法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目的是让农村的居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最终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第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融合型的城镇化。它不光注重城市规划与发展,而是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与产城融合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只顾“单兵突进”,不但没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相反还迫使农业和农村为城镇建设作出牺牲,因而造成城乡割据的二元经济结构无法得到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依旧显著。新型城镇化将着眼于以城带乡,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善社会资源在部门间、地区间、人群间的配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本身是不能带来就业和消费的,只有经济、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才能带来就业,才能增加人们的福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城市。为此,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以工促农,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协调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型的城镇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城市发展理念,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未来城镇化向低碳、绿色、智慧、生态、宜居的方向发展。过去的城镇化发展只注重“圈地造城”,因而更多地表现为单纯的“房地产化”,这不仅导致城市房价的非理性化暴涨,加剧了社会贫富矛盾,给社会制造紧张和分裂,而且还大量消耗资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新型城镇化将城市建设融入生态系统,并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其中。通过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企业和生态产业体系,进而营造一个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宜居环境。

  第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改革型的城镇化。它重在体制变革、结构调整,以及谋求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化原本是那些向往城市生活的农民自发、自觉的行为所致,是顺其自然的过程。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已严重背离农民进城意愿和城市化进程之规律,走上了“化地不化人”的歧路。新型城镇化是在就业为先、市民化为本的主导思想下,变革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其关联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及行政管理体制等,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分享到:

(责任编辑:罗婷)

上一篇:社科院:北京打车难问题得到缓解但仍不及格

下一篇:全国人大常委会今起将审议“单独两孩”政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