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海天之间 天舟一号静待出征——探访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发射现场

发布日期:2017-04-20 11:03:08 来源: 作者: 点击:812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已经进入最后的发射准备时间。今天下午,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将瞄准4月20日19时41分的“窗口”发射天舟一号。箭,已在弦上。

  琼北古邑,椰林深处,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发射塔架巍然耸立,海天之间,整装在长征七号火箭顶部整流罩内的天舟一号静待出征。

  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实地探访了文昌航天发射场,场区内道路宽阔平坦,车辆和身穿工作服的科技人员来来往往。决战阶段,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这是我国第一个滨海发射场,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发射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火箭的发射场,去年,这里连续成功执行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举世瞩目。

  这一次,虽然发射的火箭还是长征七号,但意义已完全不同。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学宇说,和长征七号的首飞任务不同,此次飞行任务是我国天舟一号和长征七号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实用性亮相”,这意味着,发射场要瞄准“零窗口”发射。

  所谓发射“窗口”,是指运载火箭携带着航天器发射升空比较合适的一个时间范围,有的以小时计算,有的以天计算,在此期间火箭都可以发射。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副总设计师助理胡晓军表示,此次发射天舟一号飞船要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交会对接,对发射精度的要求很高,因此,发射窗口不是一个时间范围,而是一个确定的时间点,1秒都不能差,这就是航天人所说的“零窗口”。

  张学宇今天透露,此次任务的窗口宽度时间非常短,发射要求高,应急处置难度大。他说,特别是针对发射前6分钟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参试人员反复研究,不敢掉以轻心。

  去年11月3日,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这里点火升空,发射过程一波三折,发射窗口几经推迟时间,被人称作“惊心动魄三小时”。

  当时,胡旭东是长征五号首飞任务的01指挥员,如今回忆起这次发射仍令他“心惊肉跳”:先是火箭的芯一级发动机预冷出现故障,后是火箭上一个连接器未按指令信号正常脱落,这次任务经历了中国航天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发射,六次推迟”,一度面临被迫取消。

  根据文昌发射场发测站某新型自动化加注系统指挥员洪亮回忆,当时,在6套预案先后失效的紧急情况下,该站派出岗位抢险队员返回发射平台,经过多次熟练的手动应急操作,在最后两分钟顺利排除故障。

  在危急关头,手动操作竟帮了大忙——这在不少年轻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洪亮也提到,这几年,一批批年轻的操作手走上岗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经过系统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上手很快,自动操作也运用得非常熟练。久而久之,有的人员就忽略了传统操作技能的训练,甚至认为靠键盘鼠标就能完成任务,手工操作已经跟不上时代。

  但一次意外让大家出了一身冷汗。

  据他回忆,在全自动气象站操作演练时,气象台台长陈阳故意将市网断开,并关闭备用UPS电源,让设备无法自动运行。操作手无奈之下采取手动操作,本来十几分钟就可完成的测试足足耗费两个小时,实验数据也比预计指标差了几个百分点。

  这件事很快在站里传开,并引起岗位人员的反思:自动化设备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但忽略传统操作技能就会出现新的短板。从此,手工操作和自动操作同等重要的意识渐入人心。

  如今,包括胡旭东、洪亮在内的发射场团队,盯着的只有一件事:把“天舟”顺利送上太空。“再不要经历长五火箭发射时的那些曲折”。

  走进发射塔架,前方矗立着一块丰碑石,石上鲜红的“丰碑”二字刚劲有力、格外显眼。据场区工作人员介绍,这块石头出自发射塔架地下27米深处,千锤万凿成丰碑,以铭记铸就天梯之艰难,追梦太空之伟业。

  张学宇说,天舟一号的发射已进入倒计时,目前发射场区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记者 邱晨辉 通讯员 王玉磊 刘远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  摘自:中国文明网

分享到: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18条“干货”

下一篇: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的意见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