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精辟注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和“时代性”,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答好新时代的“人民答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为谋求人民的解放,为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而不断奋斗。《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理论”,它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它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这是最伟大的“人民道义”,这是最伟大的“人民思想”。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种思想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织就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人民答卷”。
为人类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本”的“初心”。这个“初心”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写在自己的旗帜上。97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幸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改善民生的“中国故事”和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特别是近五年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娄山关”、“腊子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许多过去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民生难题得以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民生大事得以办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阐释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阐释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的思想力量。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新时代牢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怀揣“人民至上”的“民本”初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8900多万党员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必将不负人民重托、牢记为民使命,书写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新时代中国的“人民答卷”。
(作者单位:黄冈市委组织部)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李欢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下一篇:奔向好生活 留下好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