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等5则

发布日期:2018-05-31 16:03:40 来源: 作者: 点击:637次 字号:增大 减小
  

   陈先达: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真理和道义结合并同处于当代制高点的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伟大光辉一生和伟大人格的精练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的最好诠释。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依然处于真理的制高点,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个历史之问、世纪之问、当代之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永远不会终结,它在后继者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发展的范例。马克思主义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学说,代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历史进步方向。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同样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中国共产党把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的革命目标,为了人民的利益,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英勇就义,是革命道德的楷模。共产主义对共产党人来说,既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又是理想和信仰。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的近百年历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变革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道义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光明日报》 2018年5月14日)

  叶自成: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主要体现为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它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生生不息,是今天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底气。伟大民族精神推动中国人民探索正确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民找到中国道路、发展中国道路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道路也必将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滋养下越走越宽广。伟大民族精神推动中国人民进行思想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推动中国人民探索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而来的,其之所以行得通、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伟大民族精神灌溉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铸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拥有伟大民族精神的灌溉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越来越繁荣兴盛,在此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更有底气,我们的发展也因此获得了更为持久、更为深沉的力量。(《人民日报》 2018年5月9日)

  刘靖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保持伟大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包括全部经济基础的变革,而且包括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的变革。中国的社会革命是整个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历史进军中,正是靠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我们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要不断从伟大革命精神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定不移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光明日报》2018年5月3日)

  常修泽:从更宏观的视角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应当关注“大四新”,即加快形成新体制、新供给、新组合、新主体。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构建新体制。紧紧抓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两个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创造有利条件。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创造新供给。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等都属于供给侧。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使创新成果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培育发展新动力。应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机构、人才、市场、资金都充分活跃起来,为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插上翅膀,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形成新组合。更好地整合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土地、资本、低成本劳动力转向主要依靠创新、管理、高素质人力资本。这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培育新主体。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各行业各领域技术创新的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的根本。为此,要完善人才评价、保障、激励机制,激发和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让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人民日报》 2018年5月7日)

  袁银传 潘冬晓:共产主义是历史必然性、理想崇高性与现实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述,对于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破除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思想误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将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最好纪念。共产主义是科学理论、合理制度、实际运动“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它既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又是人类最合理的社会制度,还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目标的实际运动。尽管共产主义的完全实现是未来的事情,但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制度萌芽、共产主义实践早就存在于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共产主义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继承了资本主义和以往人类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在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思想道德、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自身关系等方面,积淀了人类对美好社会追求的精华,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赛,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我们必须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互联接、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战略定力,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勠力同心取得共产主义“接力赛”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谱写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美华章。(《红旗文稿》2018年第9期)

来源: 《求是》2018/11 作者: 陈先达 等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飞云)

上一篇:为核心技术突破建起“朋友圈”

下一篇: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造辉煌业绩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