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岳园)8月4日至7日,北京团市委、河北团省委、内蒙古自治区团委联合举办“故乡温度”京冀蒙联动探访留守儿童爱心行动,北京青少年网络文化发展中心携北京网友组织协会、越野e族北京大队的志愿者们来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翁牛特旗和喀喇沁旗,入户10个留守儿童家庭,为他们拍摄了“缺位”的全家福,并带去了文具、书包、书籍、食物等爱心物资。回到北京后,志愿者们将全家福送到了在京务工的孩子父母手上。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留守家庭的世界。
李相鑫,今年9岁,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小牛群小学读二年级。父母都在北京打工,父亲在大钟寺附近的工地上做钢筋工,母亲陪着父亲干点零活。他还有一个3岁的弟弟,叫李岩。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在照顾小相鑫,爷爷身体不太好,因为收入不多所以奶奶也在村里做零活。刚进入相鑫家的时候就被墙上的奖状吸引了,爷爷说她是班里的班长,学习不错。相鑫很喜欢我们送给她的书,并且给我们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了一段,我们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相鑫说她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到北京去,这样就可以每天待在父母身边了。平日里相鑫会帮爷爷干一些农活,洗衣擦地、烧柴做饭,她更多的是在照顾家人。相鑫知道她每年上学的学杂费要1000多元,所以更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加倍努力,让远在北京的父母放心。我们去看望相鑫的时候恰逢她父母回家来探亲,能跟全家人一起照一张全家福小姑娘别提多高兴了。
许佳,10岁,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小牛群小学二年级学生。许佳有一个姐姐,家里有十亩地,每亩地的年收入大概300到500元。为了让家人生活宽裕一些,许佳的爸爸来到北京门头沟务工,是一名泥瓦匠,每天的收入大概有100多元。有时工作很忙,但是工闲期基本没有收入。初见许佳时小姑娘很羞涩,不敢说话,脸上挂着玩耍时冒出的汗珠。我们带去了爱心物资,她好奇的瞪着大眼睛打量着屋子里的人。渐渐跟我们熟络之后,大家发现她是个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的孩子。家里人说她很懂事,平日里经常帮大人干活,扫地做饭等家务对于小许佳来说都不在话下。当记者问起爸爸时,许佳的眼里闪过一丝失落,她说她已经不记得上一次跟爸爸联系是在什么时候了。在大家的鼓励下,许佳给我们唱了一段学校里新学的儿歌《粉刷匠》,她唱的稚嫩,我们听得出神。也许许佳的爸爸都没有听过女儿唱新学的这首儿歌吧。
胡日,今年8岁,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小学生。他们家是这里典型的牧民,我们一行驾车在草原里穿行了很久才到胡日家。苍茫的草原上,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房子,里面住着祖孙二人。小胡日跟着奶奶生活,父母都在北京务工。奶奶的低保每年能领2000多元。胡日和奶奶都不会说汉语,所以我们跟她交流,只能靠眼神和动作。村里的干部告诉我们,这里的孩子三年级才开始学汉语,胡日的学校离她家有20多里地,没有车要走很久很久。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胡日还是给我们唱了一段蒙族儿歌,我们不知道词的意思,但我们听出了小姑娘的天真和稚气。见我们都给她鼓掌,小胡日把我们领到屋外看她们家养的羊群和几头牛。一进草原,跟羊群在一起,胡日好像放松了很多,在草丛里跑来跑去,不时的向远方眺望,仿佛在盼着在外的父母能早日回家和自己团聚。
亓梦寒,8岁,二年级。亓梦寒很懂事,学习也不错,基本不让家人操心。日子虽苦,一家人也过得其乐融融。梦寒家所在的村叫木匠营子村,这个村的男人,十有八九都会做木工。梦寒的爷爷是木匠,还会开车,凭着这两样手艺,老人走遍大半个中国,拼下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家业。梦寒的爸爸亓峰也是木匠。2007年,孩子刚一岁多,他就与妻子到鄂尔多斯闯世界,一年净挣了两万多元。在当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存折上的这个数字还没看够就变成零了——妻子突发脑结核,住院头一周就花光了两口子一年的血汗钱。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妻子治病前后花了30多万元。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巨额的债务。这个坚强的男人,没有退缩,扛下了一切,镜头前的他,有沧桑,却没有抱怨。2011年,妻子病愈,两口子再次告别父老孩子,远赴北京,为还债,更为梦寒的美好未来。亓峰继续做木工,一天能赚150元,妻子干不了重活,在工地上为工友做饭,一个月大伙也会凑个千八百元的表示心意。头晚从北京出发,亓峰第二天中午就能回到家,车费还不到他一天的工资。尽管如此,他还是舍不得花这份钱,连打电话都控制在10多天打一次,就为省点话费。小梦寒也默默地努力学习,想着快些长大好为父母分担些压力。
唐英博,8岁,一年级。唐英博跟奶奶和太奶奶一起生活,见到生人时,小英博很害羞。时值暑假,本该与小伙伴一起在田间疯跑,小英博却只能跟自己玩。同学们都住得太远了,邻居有一个小朋友,却总也玩不到一块儿去。小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英博身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相比暑假,英博更爱上学。尽管学习只算中等,他却可以有小伙伴一起玩。一个班16个人,不乏英博的玩伴。在学校,跑跑跳跳才是他的常态。英博爸爸在北京开车,妈妈在北京一家饭店工作,一年也难得回家一次。想爸爸妈妈了,英博只能给他们打电话,现在,小英博随口就能报出妈妈的电话号码。太奶奶76岁,身体还算硬朗。奶奶54岁,腿脚不大方便,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英博上学很远,得奶奶接送。老人家带着小家伙,这一段路每次都要走好久好久。小英博想长大了当一名警察,抓小偷,保平安,让小朋友可以自己去上学。
闫宏敏,13岁,五年级。在家里三姐弟中,闫敏宏排行老二。年龄稍大后,闫宏敏就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工作。但现在学校离家很远,她只能住校,每周回家一次,做的家务就少了些。她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当一名厨师,为更多人做饭,让更多人品尝到她的家乡美食。爸爸在北京一处自来水厂工作,全年休息时间很少,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闫宏敏想爸爸时,就给他打电话。那个号码,她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但话费太贵,她也不敢常打。上周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现在还很兴奋地回味爸爸给她的叮咛呢。对北京客人送来的礼物,她礼貌地道谢后收下了。客人离开时,她们一家又礼貌地送出门外,挥手道别。
刘梦杨,4岁,幼儿园小班。刘梦杨从8个月起就跟姥姥一起生活在租来的房子里。父亲刘志俊本来是有一栋房子的,但在风吹雨打中垮塌后无钱整修,就一直租房生活,连婚礼都是在出租屋里办的,老房子也逐渐破败,最后连踪影都难寻了。刘志俊与妻子是在打工中相识相恋的。梦杨出生8个月后断奶,两口子挥泪将她交给姥姥抚养,自己再赴北京打工去了。如今三年多过去,他们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姥姥说,北京生活成本那么高,他们挣点钱不容易,哪能都扔在铁路上啊。电话是个好东西,让梦杨与陌生的爸妈建立起了联系。但在一家饮料厂工作的父亲白天太忙,打电话总是在晚上。每次打电话,小梦杨都抱着电话不肯撒手。4岁正是好动的年纪,妈妈总在电话中叮嘱姥姥看好小梦杨,不要让她乱跑,不要让她乱吃东西,不要让她跟陌生人说话……只恨自己不能时时看着她。前两天小姑娘磕破了膝盖,让姥姥心疼了好久,也让电话那头的妈妈心疼不已。可心疼归心疼,还能怎么办呢?
刘佳吉,7岁,赤峰市翁牛特旗小牛群村。爸爸刘昌在北京建筑工地打工,妈妈毛湘琴前些日子骑摩托车摔到沟里卧病在床。当北京的小朋友脱口而出”七岁你怎么还这么矮”的时候,刘佳吉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撅了撅嘴,无助地瞅了瞅妈妈。因为前些日子骑摩托摔到了沟里,妈妈虚弱地躺在床上,翻身、起床都非常困难,这时候只好用眼神安慰女儿。和同龄的城里孩子相比,刘佳吉瘦瘦小小的,个头看上去只有5、6岁。她的爸爸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家里现在是三口人,妈妈、她和16岁的哥哥。一般每隔一段时间,母子三人会给爸爸打一个电话。不过最近,兄妹两人既盼着打电话又害怕打电话,因为妈妈要他们帮忙保守一个秘密,“不能告诉爸爸,妈妈摔伤了的事”。妈妈说“爸爸在工地上,万一着急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怎么办……咱们要报喜不报忧,别让爸爸惦记家里。”摔伤以后,怕花钱,刘佳吉的妈妈一直拖着没去医院。她说家里收入全指着爸爸打工,一年也就三万多块钱,可是两个孩子每月上学就要用去两千多,所以摔了,养一养,也许挺挺就过去了……
陈一凡,翁牛特旗,小梁底村。父母都在北京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陈一凡不爱说话,是个腼腆内向的小男生。问他想不想爸妈,他嘴上说“不想”,可是扭脸眼泪就一颗一颗地掉下来了。奶奶了解他,说“他只要一发蔫,就是想他妈了,有时候自己跟那儿哭。”和很多留守儿童一样,每年过年陈一凡才能见到父母,经常短短十几二十天,就又分别了。父母在北京打工,陈一凡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里十亩地,种了谷子和土豆,爷爷说年收入还不到一万块钱。拍摄全家福的时候,陈一凡依偎在爷爷奶奶身边,另外还有两个空凳子代表远方的父母,陈一凡的眼神就一直瞅那两个凳子,他的眼泪又在眼眶里打转、打转……
刘伯更,翁牛特旗三姓庄村儿童,父母离异,父亲在北京打工。目前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刘柏更,你爸电话多少?”每周末,爷爷要给儿子打电话,都会问问7岁的孙子。爷爷岁数大了,记不住电话号码,何况不用他记,孙子心里记得牢牢的。7岁的刘柏更不知道赤峰到北京有多远,他只知道电话里爸爸很近。在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刘柏更,只有过年的时候能见到爸爸。他最喜欢吃村头小卖部一种三块钱一袋的零食,爸爸回家总是给他买好多。虽然爸爸在北京当司机,可是因为晕车,刘柏更最远只到过镇里。上学期期末考试,刘柏更数学98分、语文95分。他说长大以后想当科学家,发明一种治疗晕车的药,这样就再也不怕晕车了,可以坐车去北京看爸爸……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