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是四川省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有贫困村5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728户48641人。2018年是全县脱贫摘帽年。近年来,高县县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坚持做到情况到群众中了解、感情在相处中融洽、效果在发展中体现,全面吹响“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向陋习宣战、向文明迈进”的集结号,为脱贫攻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目前,高县已建成30万亩茶叶和20万亩蚕桑基地,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白村”,通村硬化路覆盖率达100%,解决4836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村村有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和文化室,通信覆盖率达到100%,成功退出贫困村30个,成功脱贫31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0.72%降至3.63%,群众认可度达90%以上,全县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向好,群众在发展变化中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一、“头雁”引领,“实打实”凝聚脱贫攻坚政治定力
高县县委明确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专注脱贫攻坚的政治定力,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最紧要的中心工作、第一民生工程”。
一是以上率下强担当。县委组建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组织保障体系,县委书记牵头抓总,11名县委常委负责24个重点项目指挥部,31名县级干部负责蹲点工作,自上而下带头落实“四包到位”责任机制(包乡镇、包村、包户、包验收)、“三同一包”管理制度(同吃、同住、同发展,包脱贫)和“1462(微)”一线工作纪实制度(1年工作目标任务分4个季度安排,每个季度分6次细化,每半个月分2周落实,建立日工作计划微信报告制度),全面推行“1+9”精准帮扶工作法(“1”即牢固树立“党员干部辛苦努力一阵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辈子”的理念;“9”即精准帮扶贫困户“9子”工作法,即“扑下身子抓落实、找准路子增收入、修建房子有居所、结好对子强信心、圆梦学子不辍学、培育孝子传家风、培训脑子学技能、开对方子少病痛、算清票子保脱贫”),落实“七个一”帮扶力量(在全省“五个一”即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县级联系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农技员基础上增派新风督导员和法治辅导员各一名),组建6个巡回督查组开展常态化督查,以红黄旗绩效考评倒逼工作落实,从组织保障角度层层传导压力,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二是结对共建强共识。实施城乡“五联”结对共建行动,173个机关党组织与285个农村党组织结成对子,推进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信息联通、发展联动。党委搭台开展村企“双带”结对共建,峰顶寺、新丝路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与50个贫困村成功结对,早白尖茶业与大屋村联建产业党委,打造大雁岭乡村振兴示范片,助推脱贫攻坚。全社会形成“脱贫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贫困群众不脱贫、帮扶力量不收兵”的思想共识。
三是示范带动强引领。探索农村党员“四色足迹”工作法,坚定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带头走好“红色基因传承路、金色发展带头路、蓝色乡风引领路、绿水青山守护路”的信心和决心,以足迹换积分,以脚印评实绩。从思想导向上推行乡土能人“三向”培养工程(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能人”培养成村干部),培养出的1000余名能人、118名“党员能人”村干部都投身到了脱贫攻坚一线主战场。
二、思想引导,“心连心”凝聚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高县县委紧密结合全省“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通过大走访、大宣讲和大培训,将全县53万干部群众思想凝聚到脱贫攻坚中来。
一是常态化大走访顺民心。组建走访小组20个,选派干部1000余名,分赴全县285个行政村,围绕“民需民生民治”入户开展大走访,在送去惠农政策、民生项目“大礼包”的同时,带回群众期盼、发展需求和“意见簿”,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816条,回应群众诉求1637件,形成乡村振兴等专项战略规划13个。
二是全覆盖大宣讲立民志。组建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宣讲团,以最接地气的方式,面对面向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脱贫攻坚系列政策近2万场次。举办“感恩·忠诚·奋进”励志宣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光荣”思想,请脱贫典型人物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让贫困群众看到榜样、看到希望、感受到变化,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坚定脱贫摘帽信心。
三是立体式大培训扶民智。组建全省首个乡村振兴大学堂和4个讲习所,开办285个农民夜校,把政策宣讲、思想引导与创业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农民讲师、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做群众思想工作、培训实用技术,2247名夜校教师通过“微讲堂”线上线下为贫困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思想疏导、就业培训。建立50个就业扶贫培训基地,依托5个就业扶贫车间、12款扶贫产品,组织1500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培训实现就业,让贫困群众在思想、产业和就业上脱贫。利用“互联网+”开辟扶贫“心连网”平台,实现网上答疑解惑“面对面”、咨询服务“点对点”,以信息化的方式解决脱贫攻坚中思想政治工作难以便捷高效的难题,该模式被评为2017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案例。
三、情理相融,“面对面”凝聚脱贫攻坚价值引力
结合法律刚性和道德柔性,自律和他律,以乡村善治夯基固本,以情动人、情理交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入耳入脑入心。
一是自治为基自律管理。全面建立村级“一约五会”(即立村规民约,建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农民文化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修订村规民约150余个,调解各类邻里纠纷300余起,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治理3200件次,推动简办婚丧嫁娶1200余件。全面推行“歇帮”机制,对违反村规民约、“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后实行“歇帮”,强化对贫困户的“负激励”约束,推动全县2000名贫困群众主动认领农村公益性岗位服务村民。
二是法治为本依法管理。创新设置一村一名专职“法治委员”,全覆盖配备法治辅导员和文明新风督导员,建立《家庭诚信守法记录簿》,健全群众诚信守法体系,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持续开展普法教育,举办农村法律大讲堂,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巡回讲座和“送法下乡”活动,开展“法治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农村小微权力腐败行为整治行动,今年以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整治,发现并交办整改问题276个,曝光典型案件12起13人。
三是德治为上柔性管理。广泛开展忠孝文化讲座、忠孝故事讲堂、“修编家谱、诵读家训、评亮家风”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活动,建立宜宾市首个家风家训馆,打造家风家训长廊,引导贫困群众形成良好家风民风。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忠孝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六美之星户”选树活动,培育各类先进典型1221人,实现学有榜样、行有标杆。高标准建设高县榜样馆、乡村荣誉殿堂、诚信孝道红黑榜等,用媒体推送、网络传播、巡回宣讲等方式大力宣传身边人身边事,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四、文化育人,“手牵手”凝聚脱贫攻坚发展活力
发挥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润物无声的作用,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着力点,通过文化硬件提升、活动拓展和品牌打造,不断丰富脱贫攻坚的内涵和外延。
一是搭建平台惠民。开展文化阵地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翰笙文体艺术中心和31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特色文化走廊、农家文化院落和家风家训示范户,着力打造主题文化馆、感恩室等。开展百村文化扶贫行动,引进社会资本1.5亿元建设169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村村有1500平方米文化广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乡村文化建设,打造主题公园、园区、长廊、基地等56处。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是拓展活动乐民。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推广忠孝文化,弘扬乡贤文化,创新开展“两岸一家亲”忠孝文化推广系列活动,搭建高县与台湾省文化和经贸之桥,成功签约的合作项目金额约18亿元,迅速掀起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大扶贫的热潮。定期举办“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文化活动,依托乡村坝坝舞天天跳、主题活动月月有、农村春晚年年办,把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融入其中。鼓励民间艺术创作,紧扣脱贫致富主题,形成了歌舞剧《看家风选婆家》、小品《大屋村小事》等一批乡土文化成果,中央电视台第7套《乡土》《乡村大世界》等栏目,连续3次到高县录制民间文化和风土人情专题,并在重要时段进行推广宣传,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奋进、共赴小康”的思想动力。
三是培育产业富民。推动文化产业与大扶贫融合发展,全域推进“一乡一主题、一村一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建设,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举办川南春酒、高县土火锅、沙河豆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活动,让群众在拓宽眼界的同时致富增收。将南丝路文化、五尺道文化融入蚕桑文化、茶旅文化新业态,有效带动休闲农庄、农家乐、生态观光园等现代乡村旅游业发展,推进产业融合,打造一批A级乡村旅游景区,创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区,成功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作者:李康,系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县委书记)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责任编辑:飞云)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