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教育强国 强在自信

发布日期:2018-07-24 16:04:28 来源: 作者: 点击:977次 字号:增大 减小
  

   编者按

  本版先后刊出《教育强国强在内涵》《教育强国强在贡献》,分别从教育强国的两层含义即“教育强”的国和教育“强”国上对教育强国进行了解析。今天我们刊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探讨文章的第三篇,讨论在中国教育的“背景板”已换成世界背景的情况下,教育强国与教育自信的关系。

 

  教育强国和教育自信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教育自信是教育强国的内在驱动,教育强国是教育自信的外在结果。世界教育强国各有其强、各具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点:一是教育强国都是教育思想的创造者,思想引领始终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每一次教育观念的突破、教育思想的解放,都会极大地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从根本上激发出教育的活力;二是教育强国都是教育制度的供给者,强健有力的制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没有制度的规范和指导,教育实践探索就难以持久深入;三是教育强国都是全球教育治理的参与者,在世界舞台发出多大的声音,是否拥有话语权,往往是一个国家教育实力的综合体现。

  成为教育思想的创造者

  教育思想是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教育思考、行为的概念与命题的体系。一部教育发展史,也是一部教育思想变革史。谁创造了引领世界的教育思想,谁也就主导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格局,引导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行动。比如,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行动的改变,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育政策与行动的影响。思想是最有力的武器。只有掌握了教育思想这个武器,才能最有力量、最有自信。中国教育需要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但绝不是“言必称希腊”,更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模式,而是在平等对话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思想,没有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其结果无疑会在思想上跟随、在方法上受制,在别人划定的框架内艰难跋涉,在别人制定的标准下削足适履,甚至会沦为他人偏见的附庸。

  回望璀璨的中国教育史,中国大地涌现出一大批享誉中外的教育家,包括孔子、孟子、朱熹、蔡元培、陶行知等,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作为古代教育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当时贵族垄断教育权、受教育权的格局,使平民子弟接受教育有了理论依据,是现代教育公平思想的来源。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虽然远渡重洋向杜威取经,但他回国后扎根于中国大地,脱下长袍马褂,穿上布衣草鞋,深入中国乡村潜心办学,创造出生活教育理论,其对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揭示,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创造性地提出素质教育理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Suzhi Education”已经成为一个独有的学术概念,得到一大批国外教育同行的认可。

  中国教育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既是对我国教育的认可,也是对我国教育的鞭策。身处其中,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生发于我国的教育思想,真正自信起来。首先,要回应现实问题、坚持实践立场。古今中外具有引领性的教育思想大都发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就没有止境。中国有世界上最大体量的教育实践,也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教育实践,更是世界上最具历史延续性的教育实践。当务之急是要直面中国当下的教育实践,强化教育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总结中国教育经验、回答中国教育问题,一旦我们的教育研究能够提出、解释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其研究成果必然会具有世界意义。其次,要认同学科性质、坚守文化性格。教育学是人文社会学科,不是价值中立的自然科学,其研究的主题、工具、方法都是具有价值导向的,具有文化性格。当前中国教育研究要突破西方研究范式,打破二元对立、分裂还原的思维模式,继承中国古代阴阳平衡、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中国教育传统中的独特的育人宗旨、教学方式、师生关系、读书做人等主题的深入研究,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和研究主题。

  成为教育制度的供给者

  教育制度的完备程度是教育发展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解决了几亿人的受教育问题,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以小学教育为例,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49年的20%左右,提高到全面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相比而言,日本普及小学教育用了70年,美国用了100年,中国只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以高等教育为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5%提升至35%,世界平均需要用16年,英国用了21年,西班牙用了16年,芬兰用了13年,中国仅用11年。这些数据体现了中国教育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教育制度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9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针对立德树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提出要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针对教师队伍缺乏活力问题,提出要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社会地位。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及其落实,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将会大大增强我国教育体系的活力,提高教育体系的供给能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优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学习借鉴中国教育制度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优异,经合组织和美国教育部曾派专员到上海调研,调研报告把教研制度视为中国基础教育取得领先的关键,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获得国外同行点赞,成为世界公认的教育财富。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西方“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所不能比拟的,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海外高校开始认可中国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已经成为中国学生迈进国外大学的一张通行证。事实证明,在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为世界探索更好的教育制度提供新的选择方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度完善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政策。

  成为全球教育 治理的参与者

  教育肩负着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使命,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相关机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教育、工程教育、提倡性别平等,倡导南南合作、支持非洲发展、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利用国际组织平台、多边合作等机制,推广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树立了我国在国际教育治理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随着教育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与标准制定,牵头或参与制定了一批教育合作交流国际公约,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立宣言》《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等,协调世界银行编写了《关于国际教育趋势及经验政策建议》等。

  我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快推动教育国际化,双向留学规模与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与此同时,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外国学生的青睐,“留学中国”逐渐成为品牌,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近2600个,海外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已举办100多个本科以上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交流,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我国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文交流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先后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欧、中英等八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支柱。仅2016年,我国通过中外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签署86项合作协议,取得400余项成果,设置并研讨了一系列中外共同关切的教育议题,带动双边多边教育交流合作的纵深发展。教育国际合作在人文交流机制平台上得到实质性推进,启动了中美大学智库交流机制,就全球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了联合研究,并为中美关系提供了政策和建议。实施“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千名中小学教师交流计划”“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营造了民心相通、文化包容的良好环境。今天,中国教育正在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推动全球教育治理迈向新时代。

  下一步,我们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健全质量保障,推动亚太区域内双边多边学历学位互认,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范围学历互认机制。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双边多边教育部长会议机制,增进次区域教育合作交流,深化双边多边教育合作。选拔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完善金砖国家教育合作机制,拓展有关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空间,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作者:曹培杰,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牛楠森,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博士;邓友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服务民族复兴 促进人类进步

下一篇:官方“大动作”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