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有过时?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这都是引人关注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70年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便闪耀着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芒,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为在黑暗中摸索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带来了解放的光明前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
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科学思想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瑰宝。马克思主义穿越百年历史风云依然熠熠生辉,释放出强大思想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正是因为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才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类追求理想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了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马克思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并推动了这个伟大事业的实践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共产党宣言》认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才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党人的“真经”。97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主义当“真经”来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共产党人要当好马克思的忠实“粉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今天,我们致敬马克思,就是要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把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科学原理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只要我们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邓清柯
(责任编辑:飞云)
上一篇:创新财政体制机制 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守住北京的绿水青山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