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特征是从高速的经济增长转向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高质量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速度概念、总量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更为丰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育、医疗、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提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不仅是指一般所讲的产品质量的提高,更包括产业层次的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产业布局的合理,资源配置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提高,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现代化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幅度提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成果能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
那么,如何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呢?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是:(1)货真价实的经济发展,而不是花钱买速度。习近平深刻地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这种供给是货真价实的,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的。(2)供给侧解决的是结构问题,是深层次问题。结构问题的显著特征是不配套,一方面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又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高端需求严重外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经济深层次的是结构问题。调结构就要吐故纳新、创新驱动。且创新比用行政手段去产能更为重要。一旦有新的、更能赢得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出来,谁还愿守着“鸡肋”,既挣不了多少钱,又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产品不放呢!(3)供给侧是企业的供给。企业的供给基于市场原则,因而是有效的。需求管理是让政府发力,是打经济下滑的阻击战,其质量显然不如供给管理。故此,只要不发生严重的经济下滑,我们就要坚决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慎言刺激。
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成为常态,大大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然而创新要成为人们自觉行动,必须加强创新环境的建设。创新面临着两个不确定性:一个是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创新能否成功取决于创新者所掌握的信息是否充分,作出的判断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及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是否能够取得突破。人们期盼成功,但成功的概率并不确定。另一方面的风险来自于市场。创新者选择的创新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的检验是残酷的,是惊险的跳跃,市场的检验可以防止伪创新。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是具有广泛参与性的万众创新。一个国家的创新状况取决于其民众普遍参与的程度,取决于商业氛围。商业氛围浓厚,不仅创新成功的绝对数会增大,而且创新的成功率会提高。商业氛围促进了万众创新,万众创新反推商业氛围的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的另一个特点是美国学者埃德蒙·菲尔普斯在《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一书中指出的缺乏协调、或者说缺乏规划。正是因为缺乏协调,才使创新具有了多样性。多样性使各类各层次的创新充分萌发,使经济体充满活力。故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万众创新是制度使然,是商业氛围使然。那些创新多的地方正是政府管得少的地方。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建设和商业氛围提升,比什么都重要。改革比宏观调控更重要,因为经济发展说到底是微观层面的事。
要加快制定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我国各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发展竞争,对于这种竞争的衡量标准是GDP的增长,即国内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如同高考指挥棒的指标,然而GDP只是一个交易额,是一个数量指标,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片面追求GDP的行为对经济发展是负的效应,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可以增加GDP,在公路上平安无事运行的汽车对GDP的贡献是正常的,而出了严重车祸的汽车反倒可以增大GDP。从GDP总量看不出GDP的物质构成,血拼GDP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终使经济难以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淡化GDP情结,让政府集中力量搞好公共服务,让经济自然而然地发展。同时,加快制定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这样的指标体系应反映科技创新水平、前沿技术掌握的程度、资源利用效率、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与美好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李义平
(责任编辑:飞云)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