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坐落在云南丽江石鼓镇的“金沙水暖”雕塑。 |
云南西部,自古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奔腾怒号的金沙江在丽江石鼓镇,突然折向东北奔流,形成一个“V”形大转弯,“万里长江第一湾”石鼓因此得名。
1936年4月25日,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经过强行军,终于抵达石鼓,准备奉红军总司令朱德电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
敌人不甘心红军跳出云南,一面让滇军主力全力追击,严令当地凿沉或隐藏全部渡船,一面派出飞机到石鼓沿江轰炸。
面对严峻形势,红二、红六军团坚信能打赢渡江战斗,因为他们相信:人民,才是永不沉没的“渡船”。
为保证顺利渡江,一到丽江,贺龙亲自给开明乡绅、鲁桥乡副乡长王缵贤写信,请他筹船渡江。王缵贤当即找来船工和渡船,帮助红军在木取独渡口横渡大江。
在士可渡口,玉龙县茨科人尹学富也为红军找到两条木船和5名船工,不分昼夜帮助红军渡江。此前,他因“拖欠两石租谷”的罪名被关进县衙监牢。1936年4月,红军进入丽江,将尹学富从监牢救出。感念红军恩德,尹学富遂为红军向导并助红军渡江。
4月27日,渡江进入高潮。中午,红二军团第五师十五团七连在茨科渡江时,船至江心,超载翻沉。尹学富驰筏赶来,奋不顾身参与救援。在与冰冷的江水搏斗中,尹学富与大家合力抢救出20多名战士,船工周长寿却在抢救过程中献出生命。
据统计,为帮助红军渡江,丽江累计有70多名百姓为红军担任向导,近30名群众为红军担任船夫,渡口沿岸百姓纷纷拆除门板制作木筏。
1936年4月28日,在丽江石鼓至巨甸70余公里的5个渡口,红二、红六军团用7只木船、十几只木筏,将1.8万多名红军全部渡完,彻底摆脱了尾随敌人,为三大红军会师北上抗日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尹学富始终对党、对国家心怀感激,数十年默默无闻在农村生活,尽管日子非常贫苦,但直到去世也从未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
红军渡江时,一位受伤战士曾暂住在石鼓镇格子渡口木成癸家,得到木成癸一家无私照顾。临别时,木成癸执意把自己的被子送给战士。小战士动情地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送给你一床新的被子!”然而,这名战士再没有回来,也许已经在革命途中牺牲。
历史变迁,深情不变。2016年4月27日,红军后代贺晓明特意到金沙江石鼓渡口,将一床军用被子送给木成癸的儿子木荫荣,替当年的红军战士完成了心愿。
“生怕儿孙忘昔日,金沙江上话长征”。如今,在红军渡江的木瓜寨渡口旁,由全国在世老红军捐资助建的“八一希望小学”挺立在阳光下,向后人讲述着长征途中的军民鱼水之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2日 04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阳光)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