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新中国经济学理论贡献及其新时代历史使命

发布日期:2019-07-23 21:22:17 来源: 作者: 点击:631次 字号:增大 减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积贫积弱到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不仅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而且为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新中国70年经济学理论贡献

  经济学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是理论创新和不断发展的源泉。理论与实践有机互动、相互贯通、相得益彰,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与新中国经济理论的丰富发展相互共生,良性互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不但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谱写出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从而走出了一条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之路,而且也彰显了来自中国伟大实践涌现出的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发展丰硕成果。回顾当代中国经济学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经验,探索未来发展走向,既是学科建设与繁荣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经济学理论创新和繁荣发展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

  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如何建设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全新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因此,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核心主题。新中国7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传统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体制的改革过程。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自此以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在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又超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机制体制的重构和再造,更是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探索走出的成功新路。首先,中国市场经济不是对标西方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其次,中国社会主义不是对标经典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自我完美和自我超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就在于中国从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道路,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中交出了令世人惊叹的“优秀成绩单”。

  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经济学概念和范畴。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总是率先以术语革命的新范畴、新概念形式展开。恩格斯曾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革命。”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面临着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固守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概念和范畴陈旧老套,理论创新陷入停滞;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对西方概念形成了挑战,西方的概念和学说越来越难以对中国问题提供准确解释。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特别是40多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淬炼出一批既反映中国经验又具有经济学一般价值的概念和范畴,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概念和范畴正在成为现代经济学话语体系和理念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来源。全球化时代需要的经济学,不仅要有深厚的完整理论体系,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更要有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研判;不仅要有严密的经济学逻辑,更要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关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以及形成的庞大经济体量已经产生了大量有关经济发展的新经验和新元素,为经济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越来越多来自全球的经济学家期待着从中提炼出经济学新元素。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充分证明,“中国特色”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而是与世界对话的一个平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日益成功,特别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的新概念和新范畴不但会更多,而且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世界认可和接受,甚至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传统认知。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自经济学成为系统性学说以来,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直在争论中前行,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相互替代的、此消彼长,而且政府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被动的。相比于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的分析范式,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探索,确立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了“党、政府、市场”的稳定结构,这是经济学的“三维谱系”,超越和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200多年来形成的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分析范式,拓展了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框架。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坚持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又强调了政府对市场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既可以有效发挥市场在微观领域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又可以保证政府在发挥弥补市场失灵主动作为,从而超越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中政府被动发挥作用的束缚,使政府可以主动维护市场的有效性、完善市场监管、开展有效市场建设,进而克服由于市场运行的自发性与盲目性所导致的宏观经济结构失衡和产业发展规划缺少长期性等问题。

  二、新时代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国正面临由“富”到“强”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强”不仅仅是指“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强”,而且更指向立足我国经济建设提炼的经济理论一定要“强”,这是划时代的变化。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和总结经济规律的学科,必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强,经济学理论必须强。未来30年是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学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问题,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和智力支持,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与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学不但要指导中国的伟大实践,更要成为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学发展的新潮流,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中国人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也能够创造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反映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学理论创新还远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实践的需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成果相比,当前我国经济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学科建设还显相对“滞后”,没有及时跟上时代节拍。从总体上看,“中国奇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还只是停留在抽象化,对于发展成就背后的系统化理论归因或者学说总结触及有限,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理论内容上都与时代提出的期待有相当距离。究其原因,既有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的因素,也有理论不自信、一些人惯于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框框”出发进行理论检验研究的因素。这提醒我们,面对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和创新我们自己独立的经济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形成系统化、规律化的高质量经济学理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厚植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远比西方经济思想起源早、影响大,从孔门理财学到孟子的治国理政,从法国重农学派的中国渊源到《盐铁论》中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雏形。应该说,正是中国古代文化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先行思想要素。只是因为在经济学成为系统化学说之际,中西方经济发展开始出现的大分流,中国经济发展的落伍让零散的中国经济思想失落而未能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理论。未来中国经济学创新要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精华,不断展现中国经济学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经济学理论。

  推进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达到新高度。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现在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西方的参数早已落伍,以西方之是为是的时代已成过去,这种新格局为我国经济学研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而且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者应适应世界形势和时代要求的新变化,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结构,推进更多经济学成果走向世界。同时,我国经济学研究应主动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回应重大实践问题和时代课题,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说明、阐释、总结、概括,并将其上升为系统化理论学说。理论的重要性取决于被解释对象的重要性。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引起世界关注,中国问题成为世界问题,中国现象成为世界现象。因此构建中国问题的系统化理论阐述,不仅对整个经济学理论是一个贡献,而且可以推动世界经济更好地发展。

  不断完善经济学学科体系。经济学在我国是舶来品,计划经济时期几乎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曾一度流行以西方经济学为分析范式工具,照搬西方经济学体系。然而,这些理论体系并非中国经济实践的理论概括,因而存在与中国实践脱节的问题。对于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学科结构和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我国经济学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广泛讨论,但是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扩大,学科交流和融合不断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学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还需要从评价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队伍培养上下功夫。同时,实践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理论不断出现,研究重点也在转移。未来中国经济学学术研究站位要更高,理论性要更强,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要更为完善、更为现代化。既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又不能简单照搬套用;既要对相关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研究,为学科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基础,又要坚持基础理论和现实观照双轮驱动、并行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肩负着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根本的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在提炼和总结“富起来”的基础上如何系统性回答“强起来”。因而,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以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为主题,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相呼应,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理论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7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辉煌成就和丰富探索作为历史底蕴的中国经济学未来一定会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贡献。

  (作者: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 《红旗文稿》2019/14 作者: 周 文

分享到: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何以可能

下一篇: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