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通苑天骄幼儿园,小朋友们一同做游戏。
家住回龙观的侯大姐在家使用市政自来水洗衣服。
在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为住院患者进行诊疗。
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即将开放。照片均为记者饶强摄
教育方面,建成12所普惠制幼儿园,新增3810个学位,保教费从最高的6200元降至600元;引入人大附中、清华附小两所名校,下个月将增加2040个优质学位;
医疗方面,提速推进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清华长庚妇儿中心项目,“回天”地区将新增1200张床位;
文体方面,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北部即将建成开放,天通中苑体育馆、天通苑地区综合文化中心、天南街道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3个项目计划今年投用;
养老方面,5所配套养老院或托老所、1所残疾人托养所已建成,提供374张床位,新增1.4万平方米福利设施用地。
昨天,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发布实施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教委、市交通委、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和昌平区政府介绍“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一周年的成效进展。短短一年间已有67个项目开工,其中35个已完成。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地区的痛点难点,解决居民身边微小事不便事,建设“硬件”与提升“软件”并重,通过全力推动公共服务提升攻坚,补短板惠民生成效显现。今年底前还有35个项目将开工。
盼了20年 一纸规划终变体育公园
在公园打球、跑步、遛弯儿,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大“氧吧”。眼瞅着家门口儿的体育公园月底就要开放,龙腾苑二区老居民高洋心里甭提多开心了。
对周边40余万居民来说,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梦。如今,圆梦时刻即将到来——回龙观将告别没有大型综合公共文体设施的历史。
放眼偌大一片“回天”地区,过去竟没一处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居民只能扎堆儿去一些商业羽毛球馆、足球场运动,这些小规模设施里常常人满为患。
“文体设施缺乏,节假日无处可去。”在“观”里生活十多年,这一直让高洋很无奈。更让他憋屈的是,小区旁边明明早就规划了一处体育公园,可一直停留在蓝图阶段。
规划在纸上,这是公共服务出现短板的原因之一。市规自委去年梳理的数据显示,虽然回龙观地区规划各类设施配套较为齐全,但未实施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却高达68.67公顷。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并非个案,却是最受关注的一个。
早在1999年时,这里就规划了一处占地约19公顷的体育文化公园,但项目一直没能有效落地。空着的地块被人滥用,地块南部在2006年前后变成一处菜市场,随后又发展成经营五金建材、小商品的批发市场。地块北部虽有体育公园之名,但其中的体育设施让人一看就摇头:篮球场、网球场因缺少维护已现裂缝,简陋的门球场只是一片裸露的石灰地。
“荒!”高洋说,公园里连片杂草和硬化水泥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
去年,本市发布实施“回天”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公园从纸面上落地。按行动计划要求,这里将建成室内体育馆、游泳馆、文化馆等,同时增加室外文体资源,打造公园绿地与体育文化设施相结合的市民休憩空间。3个月后,体育文化公园实现进场开工。
“老百姓都等着,我们也着急啊。”昌平区体育局副局长常新华说,去年接手项目后,一路快马加鞭把项目往前推。考虑到要及早建成投用,项目就分为北部景观改造和南部场馆建设工程两部分实施。
过去这半年多,公园内老旧的体育设施也被挨个翻新。东北侧4片篮球场和1片七人制足球场、西北侧两片篮球场、北门口附近的门球场,如今全都得到新生。公园中间7处休闲休憩小广场空地,可为周边居民合唱、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留出空间。昌平区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副主任宋甫悦介绍,足球场、篮球场和网球场将收费管理,但标准会比周边市场价更低,公园其余设施都免费对公众开放。
公园增绿也是重头戏。公园项目管理方昌开公司副总经理吴燕见证了这片公园的新变化,公园绿化时有意引进元宝枫、美国红枫、松树等景观树种,提升公园“颜值”。同时,交织的环形路径将公园分割成若干小单元,种上梅树、海棠等不同花期的花,居民不同季节来跑步时,就能欣赏不同的美景。
“这里将成为森林环绕的运动场、体育健身的绿色氧吧。”在常新华看来,景观提升后附近居民沿着一条1500米长的健身步道穿行,会有一种步入森林公园之感。
南部场馆设施也将开建。2.9万平方米的体育馆内,冰球、篮球、羽毛球、游泳、乒乓球等项目同样一应俱全。为了解决体育设施短缺的现实问题,这些大众项目的充分布局,能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健身需求。公园东南角还将建一处拥有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内含一座足球场,场地西侧的看台可容纳约2600名观众。文化馆将建两座剧场和图书馆,大的可容纳800人到1000人,小的也能容纳400人。在场馆地下一、二层,730个车位既能满足健身爱好者停车需求,还能通过夜间错时停车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场馆建设已纳入本市“一会三函”审批流程,正在办理前期手续,考古勘探、水评、环评等也同步展开。按计划,场馆将在今年10月开工,预计到2021年底完工。
养老驿站 让老年人有了“家外之家”
两张单人床、一个衣橱、一台收音机,一楼朝南的房间里窗明几净。家住农科院居民区的杨瑞琳和常法韫老两口儿已在养老服务驿站里住了一年多,每天一日三餐和日常活动都在这里进行。“这边离孩子比较近,住得也很舒心,来了之后就一直没搬走。”常法韫高兴地说。
这家位于昌平区融泽嘉园二期、不到5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驿站共有10张床位,配备5名工作人员,服务着融泽嘉园、回龙观村、蓝天家园、金域华府等近10个周边社区。驿站站长、北京怡心养老服务中心总经理秦瑛介绍,这里主要以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和居家上门服务为主,除提供一日三餐,还设有多媒体活动室、阅览室、老年兴趣班和不定期的健康讲座。
相比大型养老机构,社区养老驿站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强。“老人可以直接进来拎包入住、说走就走,也可以随时拨打驿站服务电话,享受上门送餐、做饭、保洁、助浴、陪诊、陪逛街购物和代购等服务。”秦瑛说。
入住驿站的老人80岁以上的居多,岁数最大的已经102岁。很多是因为同住的儿女出游、出差,自己来暂住几天,或术后出院需要短期康复和护理,甚至弥留之际亲人无力陪护的老人也在这里度过最后的日子。“这些入住老人在家短期请保姆不放心,短期住养老院排不上队,只有驿站可以收留。”秦瑛称,目前驿站入住的老人大概有七八个,助餐服务每天达到30人次,上门服务的月服务量在100人次以上。
社区养老驿站成了社区老人的“家外之家”,也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社区养老驿站的完善,也将推动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该地区将建成34家养老驿站,截至目前已完成28家。
自备井置换 让居民喝上放心水
14号楼1单元的侯大姐已在华龙苑中里小区住了10多年,现在一家人终于喝上了干净卫生的市政供水。
“以前的井水水质很差,跟现在没法比。”她特意走进厨房,接出一碗自来水向记者展示,以前用的井水加热后会有异味,口感也不好,只能用来洗衣服擦地。现在自来水清澈透亮,喝水做饭方便得多。
自去年9月起,华龙苑中里小区的自备井置换开工建设。两个月后,2073户居民就花同样的钱喝上了更优质的自来水。小区门口的净水机已闲置半年多。“以前每隔几天就要来打水泡茶,现在打开家里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的水。我把卡里剩的水钱花完之后,就没再来过了。”路过的李大爷高兴地说。
过去“回天”地区不少小区和单位的供水水源都是自备井,不仅难以保证水质,夏季用水高峰时段水压也时常不稳定。去年以来,市自来水集团累计完成清水园、华龙苑北里、华龙苑中里、佳运园、慧华苑、回南家园等31个小区及单位的自备井置换,把供水水源置换为市政管网水水源,并对老旧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前后共关停自备井18眼,年置换水量255.6万立方米,受益人口达到7.7万人。
昌平区水务局供排水管理科科长周振霞介绍,现在的管网水是来自南水北调的“南水”,硬度比较低,水质得到很大改善。水压不足、时常停水的情况也很少发生了。“置换水源的同时,还对老旧管道、阀门、水表都进行了改造,降低了管网的漏损。”目前,北郊农场家属院、黄平路8号院、昌艺园、二拨子村、农学院社区、东辰小区和肿瘤医院宿舍等6个小区也在进行自备井置换,这附近的居民很快也能用上清亮的自来水了。
名校落地 吸引本地生源回流
翻修一新的操场上,天骄幼儿园保育老师王海艳正教6岁的硕硕练习“踩高跷”,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像硕硕一样在幼儿园里过暑假的小朋友还有200多名,这座天通苑地区规模最大的幼儿园,目前有16个班,共接收560多名孩子。
去年底,这所已办园12年的老牌民办园,正式贴上“普惠园”标签。认定为普惠园后,对学生家长最直接的感受是减负。
家长李女士说,孩子保教费从3300元一下子降到750元,幼儿园的硬件也得到改善。天骄幼儿园园长殷光杰介绍,去年幼儿园按照教委“小绿本”要求,配备新玩具、教具,还新装上触屏电视,老师们现在能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课,教孩子写写画画。
距此不远,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天通苑校区9月将迎来首批学生。这所位于天通中苑西区的新学校,过去曾因开发商未办理移交手续而搁置近10年。去年,校园开始硬件装修,并交由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承办。目前学校正进行最后的道路铺装,为开学做准备。
原计划今年学校只开4个班,但校方在招生摸底时发现周边社区入学的需求实在太旺盛,就临时决定再扩招两个班。
增设班级,将让更多孩子回流,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据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执行校长刘建伟介绍,本次招收的252名学生中有七八成都是本地生源。“原来许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海淀、朝阳去上学,现在不用走远路,在家门口就能上到理想的学校。”
能够吸引大量本地生源回流,主要还在于优质教学资源的配备。据介绍,清华附小全部由同一个团队进行统一管理,教职员工都是清华附小本部的核心团队输出。教师队伍当中,10%具有海外学习经历,80%是国内名校毕业的硕博研究生。
学校未来将办成包含小学和初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也将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开设游泳课程等特色教学活动。” 刘建伟表示。
医院开建 补“回天”医疗短板
中午12点半,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楼2层儿科的主任李静仍在病房里为12岁的杜雨晴做检查,连饭都顾不上吃。
周围居民多、医院少,是这附近的通病。李静所在的儿科单日门诊量接近400人,很多大夫只能上完白班接着干,下了夜班再加班。
缺病房床位也让李静犯愁:现有15张床位太少,根本满足不了患者群体的住院需求,这被她形容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好在这个问题明年就有望解决。在门诊楼北侧,能容纳505张床位的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正在扩建。副院长杨林介绍,虽然床位总数没有增加,但这次把原来分散各个楼内的病房集中到一起,能提高病床使用周转效率。未来儿科床位将增加到40张,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满足患者的住院需求。
住院楼项目是“回天”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去年12月住院楼扩建正式施工,目前已完成地基处理和土方开挖,正在进行地下二层结构施工。由于住院楼整体采用钢结构建筑模式,通过实施装配式施工,将大大加快工程进度。按计划,明年新住院楼就将竣工。
距中西医结合医院4公里,另一所位于回龙观的医院也正在扩建之中。半个多月前,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项目奠基,扩建工程预计2022年竣工。届时,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将新增500张床位,成为北部地区以骨科、烧伤科为重点的三级甲等综合诊疗中心,回龙观地区居民就医看病无需再辗转到城区医院。(记者 孙杰 实习记者 杨天悦)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7月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