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两会”又如期在北京召开,其中,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格外引人关注。而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更是格外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相关内容。一则,我们关注过去一年里,我国教育战线上取得的成绩;二则,我们关心国家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结合国家战略与自身实际,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为将来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打牢基础。
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有这样一个关键词——“教育公平”。而这样一个关键词在报告中是通过两种形式透露出来的。一是报告中,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目标,二是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来最终实现的“教育公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实现教育公平不仅仅停留在“想”,更是落实到了“做”。
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也证明,光靠“想”是不可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改革成就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教育要实现质变与公平,也不能停留在“想”的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报告中对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改革措施,体悟到国家在实现教育质的飞跃上,可谓是用心良苦。由于一些措施还未施行或者施行时间不久,我们还无法看到相应的成效以及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切实感受到国家制定教育改革措施的切实与认真。小到学杂费的免除,细到办学条件的改善,国家决策的制定不是“大而空”,而是“细而实”的。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我国未来教育改革的措施,也并非只是看到了实践中出现的细微问题,同时也兼顾到了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层面。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建立,还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变,无不彰显出国家战略的高瞻远瞩。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可谓是老生常谈,可是配合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既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良性引导其待遇的提升,一个好的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解决旧有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可能产生的新矛盾,化解与无形。同样,高校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高校适时地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变,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由此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相关内容,可谓是既立足于当下,也放眼与未来!
从更深的层次思考,我们也不难看出,国家有关教育改革的相关举措,其实是围绕着“公平”二字展开的。“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无疑是为了促进不同区域内教育的公平、协调发展;“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显然是为了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更是对现有高考制度不合理之处的纠正。
国家要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的环境,就必须先实现的教育的公平。过去一年,我国在科技领域中,已经有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然科学上,屠呦呦更是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以说,在这些领域,我国教育所起到的作用的十分显著的。可是如何进一步增强我国教育对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作用?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养?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而实现教育的公平,无疑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与有效途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或直接或间接体现出来的“教育公平”,就如一剂“定心丸”,让我们对于未来,至少是今年一年的教育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下一篇:落实脱贫攻坚《决定》的几点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