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在高校思政课课堂里“桃李天下”

发布日期:2016-03-17 14:45:49 来源: 作者: 点击:609次 字号:增大 减小
  

     又逢“开尽梨花春又来”时节,内心也又涌动那首老歌:“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能有幸经常与各年级、各专业的年轻学子亲密接触,在他们年轻的心田播种,这堪称是我的幸运与幸福,但每一份幸福背后,又何尝不隐藏着责任及对其肩负?

    不久前的寒假中,我参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推选的申报。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使命责任这些。而这些,又无不是从课堂起始。融真理、真实、真挚于一体的本真的思政课课堂,将更有助于道出真谛,使学生真心喜爱,真情关注。

    一、真理性:思政课课堂应闪烁强烈的真理光芒

    比照其他课程,思政课富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肩负着特殊使命,其“一元性”很强。但并不意味着,为履行此使命,在教学中就要“以势压人”,强硬灌输,而应“以理服人”,用真理的力量征服听众。这向授课教师提出很高要求。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某些东西是“必须的”“一定的”,更要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一定这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因为,要想说明是此而非彼,往往需要对比、引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双向切入,这就需要课堂教学要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思辨色彩。长久以来,人们似乎有种误解,思政课课堂应是慷慨激昂的,强硬凛然的;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娓娓道来、逐层深入、深入浅出,或许要比强硬的“一定怎样”更能打动人心。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已道出,追求真理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而需要不畏权威、不畏传统的勇气。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布道者,首先还应是学者,将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贯穿于授课内容中,这是一个基本前提。真理越辩越明,教师应在课堂上不断以问题导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阐释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有意设出不同观点,让听课学生在思辨中更加明晰孰是孰非。这也向教师提出很高要求,因为这种思辨讨论是动态的,具有不确定性,“现场直播”肯定是比“提前录播”更有挑战性,但也更真实,更深入人心。面对学生们随时提出的问题观点,我们若能从容应对、侃侃而谈,也将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力。这也敦促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加深自身专业学习和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有信心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我们并非要有意以奇问怪答来吸引学生关注,重要的是在各种观点的辩驳中,让正确的东西深入那些朝气蓬勃的心田,让年轻的心更加充盈明亮。

    二、真实性:思政课课堂应有真实映射社会生活的勇气

    今日的中国,处于改革发展期,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发展伴随着改革攻坚和矛盾凸显。今日的中国,面临机遇,但机遇也从来都与挑战并存。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敬畏历史,尊重国情,直面社会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谈成绩,也要直面问题。夸大问题,消极心理甚至制造事端,不符合我们的职业要求,但讳忌问题,躲避问题,一味地唱赞歌,同样也有悖于我们的使命要求。试想,如果不直面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学生们又怎能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如果不直面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亟待解决,学生们又怎能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敢于触及问题,不是为了扩大负面现象,而是为了解惑,让学生更加理解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

    这里也想以笔者的亲历为例。2015年12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高校“四进四信”专题教学辅导课大奖赛,有幸进入现场教学决赛。决赛规定时间只有15分钟,评委现场打分亮分,且有全省各高校几百位思政课教师现场观摩,气氛紧张热烈,竞争也同样激烈。作为一名思政课一线教师,我也很期望把自己平日课堂教学积累精彩展示,且也担负着为部门及学校争光的使命。我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课程中的“全面从严治党”专题。在涉及“作风建设”话题时,我想引入一张网上获得的图片,画面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农村基层调研,总书记紧紧拉住一位老大爷的手问寒问暖,但在二人中间,却有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一位地方官员紧紧盯住老大爷,有网友配以文字,道出官员此刻心理——“老实点,别瞎说,不然看怎么收拾你!”要不要引入这样的图片?这可是比赛而非日常的课堂。片刻犹豫后继而又想,如果是课堂教学,会选用这张图片,因为由此更能说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要大力反对“四风”,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可引入此图片,因为不是一目了然,要用很多语言描述,且涉及负面现象,不能点到为止,而应以正本清源结束,格外需要花费些时间,比赛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且需要板书、结语等很多环节性的东西。触及负面现象还尤其要考虑学生的反应,就要有必要的现场互动,这其实都增加了难度。思考完这些,我又想,比赛为了什么?仅仅是争奖项吗?台下有这么多教师现场观摩,且这是一门新开课,大家希望现场学习中有切实收获。想到这里,我放弃那些由比赛带来的瞻前顾后,就像平时上课一样真实地去表达。赛后我发了一条微博,写道,“全情投入的15分钟,甚至忘记了这是比赛。”赛后现场点评环节,当专家赞誉我勇于探究的精神时,我的眼泪不可控制地流出,为自己的付出获得认可而感动。过后观看比赛录像,看到在我讲述的过程中台下不断有观众对着PPT拍照时,也更坚定了我敢于触及社会真实、不人云亦云、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勇气和信心。

    三、真挚性:思政课课堂应富有真挚的人文情怀

    尽管思政课有庄重、严肃、“高大上”的特色,但不意味着其是冰冷的。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青春活泼的90后(大多已是95后)大学生,课堂里应有些鲜活气象。在思政课上注入人文教育因素,既增加了课堂的人文气象,也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从理论上说,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很多一致性的东西。人文教育是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而这同样也是思政课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将使思政课课堂有温情,有情切,以情感人,润物无声。

    从个人经历说,我曾获得过文学硕士学位,年少时的理想就是当个作家、诗人,有一点文学底蕴,且在讲授思政课同时,一直开设人文公选课。所以,我在课堂上尝试注入人文气息,它不仅能增加课堂的动感、鲜活,且能有效激活授课内容的育人要素。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加深对一些人物心境的挖掘,引领学生感受伟人无私无畏的情怀。“听说提审就流泪,这一天彭德怀又哭了,性格刚毅的‘彭大将军’为什么多次流泪?”在学生们的深思中,讲述彭德怀元帅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品格,鼓舞学生坚持真理、正直为人、心忧天下。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时,用哲学智慧点亮学生心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青年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今日你们是二表院校本科生,明日,极有可能是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潜移默化的点拨,拨开学生心灵迷雾,让那些有失落和抱怨情绪的同学重振信心。根据教学需要,有时会引入一些文学作品,如,反映土地改革波澜壮阔斗争的《暴风骤雨》、映射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变迁及人物命运沉浮的《平凡的世界》等史诗性文学名著。这些富有鲜明时代印痕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历史事件,透过这些,也更有助于理解相关背景下的历史选择。

    “种桃种李种春风,那是我心里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流年总是匆匆。春风里辛勤播种,且此后不断躬耕,才有可能在收获时节品味幸福,感受这份平凡职业的特殊意蕴……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来源:求是网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奋力抒写中国梦想新的篇章

下一篇:依法“拆违”赢得民心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