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农经济、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高、金融与管理能力弱、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污染严重等。为此需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和农村电商,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推广应用农业机器人,发展智慧农业。大力推进智慧农业试点示范,着力提升农业机械设备装备,突出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打造贯穿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
国民经济体系由三次产业共同构成,工业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发展也离不开工业。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河南调研时提出,改变传统思路,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倡导改变“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路。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在农业领域实践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让土地里产出黄金”,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重大课题。
工业化发展思路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借鉴工业化理念,扭转农业小规模经营局面。目前,我国农业还处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阶段,经营土地平均只有7亩/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营管理的要求,分散化农业也不方便利用、共享工业化带来的科技进步及现代金融服务。从技术层面看,小规模经营对运用农业机械设备、现代生物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从发展趋势看,城镇化持续推进使得现在农村已有2.6亿人转移到城镇,未来在合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前提下,农业规模化经营必将成为趋势。
工业化理念,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化。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可以有效地推动传统农业小规模经营向适度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转变。运用现代工业经营管理理念,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农场、合作社等集约化经营组织,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的整合,还将推动农业领域效益型经营机制的完善,加快订单农业、家庭农场、企业加农户等经营模式的创新,提升农业价值链效益。
采用工业化成果,提升农业现代化科技水平。有专家提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差20年左右,主要体现在农业现代化的科技与信息水平、金融与管理能力等方面。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工业化成果,可以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按照工业化思路,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等技术工具,可以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和规模经营效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要求农业发展与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已经到来,国外农业领域已经开始“智能工厂”“互联网+”的先行先试,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时机,推动自动化机械、传感遥感、物联网等工业技术成果引入现代农业,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利用工业化方式,解决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了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格外追求农业产量。但是,温饱问题解决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严重透支等问题。一方面,耕地资源少伴随着耕地质量的下降,加之耕地资源利用率不高,使得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另一方面,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药、化肥等消耗过多,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有研究表明,在威胁健康和环境的众多污染源中,最大的不是工业污染,而是农业污染。工业化方式,要求培养人们生产的标准和质量意识。通过在农资采购、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领域全面建立质量标准和认证机制,引入工业生产分工协作方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将农业生产视为一个“车间”,借鉴工业污染治理经验,从农业源头开始,减少农药、化肥等污染源的使用,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同时做好信息发布和监督执法体系的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外部经济。
工业化思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生产领域,推广应用农业机器人,发展智慧农业,向高端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机器人作为新一代农业生产工具,将大幅提升农业劳动力水平,引发农业生产一场深刻变革。农业机器人已经由机械、电器、自动化设备转向带有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等新技术的自动化设备,未来农业机器人主要向行走系列和机械手系列两大作业类机器人的方向发展。在大型自动化机械的配合下,农业机器人集合计算机程序和高精尖自动化技术,将会实现农业种植、施肥、除草、耕作、采摘的全面机械化和智能化。借鉴工业领域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等技术成果,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通过传统种植、养殖技术与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凭借农业场景中部署的环境监测、温湿度测量、土壤监测、图像成像等传感器件,实现对农业生产状态的智能感知、农业环境的智能预警、农业数据的智能分析、农业生产的智能决策,进而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农业流通领域,发展“互联网+”农业和农村电商,向订单化、流程化方式转变。将有效解决农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商业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首先,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将被打破,农资采购、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农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其次,互联网对农业领域的渗透,使得诸如农产品电商、土地流转平台、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农业市场创新商业模式会持续涌现。再次,互联网和农业的融合,农业土地、劳动、资本等资源将得到有效组织和配置。“互联网+”农业将使得传统封闭的农业产业链逐步成为一个开放的产业生态链,大大提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还是一片蓝海,随着农村宽带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始在农村布局,农村电商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将农资采购、农业生产、供销等环节都集合在平台之上,实现农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三流合一”。未来,农村和农业市场会呈现出以电商平台为中心,多元化农产品信息及时共享、农业投资发展资金及时流转、农畜产品及时送达的景象。
农业经营领域,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向市场化、品牌化路径迈进。工业化思路要求产业发展必须面向市场,加强市场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销售逐渐变为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业市场的开拓、农产品流通的疏通更需要市场化改革来推进。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和补贴政策已经遇到“天花板”,运用工业思维、商业思维进行农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市场反应灵敏度,深化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加强农业生产者和组织者的农业市场主体地位,有力促进农村市场的创业创新。未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农产品品牌传播效率将大幅提升,农业品牌建设模式将由传统的只注重广告宣传,向注重产品质量、客户体验相结合转变。借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思路,发挥已有农业品牌引领作用,完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培育、品牌管理和品牌评价工作,创建新的知名品牌。农业市场自主运营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识品牌,是农业品牌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政策建议
大力推进智慧农业试点示范。智慧农业是农业领域适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空间地理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产物,是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加快物联网单项技术、组合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探索适合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物联网应用模式。在总结借鉴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推动物联网技术、无线通讯、传感技术等在农业园区的铺设和应用。在完善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层和农业信息感知层基础上,通过数据资源挖掘和分析,展示农业各要素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效果。
着力提升农业机械设备装备。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相关的工业领域是关键,特别是农业机械设备装备。要着力推进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与创新。在考虑农作物品种特点、耕作制度改革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把握现代农业规模化、智能化趋势,开展以智能化机械、农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农机设备的研发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加大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主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加大对农机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农机购买信贷扶持模式,切实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突出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深度而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要继续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加大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宣传,加快移动通信、宽带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下乡,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农村整体电商环境、物流设施,使电子商务在拉动农产品流通消费、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发挥更广泛更积极的作用。
打造贯穿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产业链思维是典型的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打造和延长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利用规模优势贯穿农业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促进产品升级,通过深加工和精细管理实现价值链提升,并带动小企业配套,延长产业链。发挥互联网对农业产业链的重构作用。通过信息流打通农资采购、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生产、流通、经营和物资、资金、信息融合的生态圈。
来源:学习时报 摘自:求是网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增强忧患意识 紧抓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