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罗斯,一个是亚洲最大国家,一个是欧洲最大国家。作为山水相连的邻国,中俄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开始早、领域广、涉及人群多,两国人民更是有着许多深刻的共同记忆。
“俄罗斯是我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我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要表明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中俄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俄罗斯期间这样说道。在他眼里,“正是因为两国文化长期交流融合,中俄友好才根深叶茂。”
烙印深刻的共同记忆
“普希金的诗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 托尔斯泰的三大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屠格涅夫、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 果戈里的《死魂灵》,还有高尔基的三部曲,法捷耶夫的《毁灭》,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2013年3月23日,俄罗斯莫斯科总统饭店蓝厅,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文学作品的信手拈来,令在座的俄罗斯朋友感到惊讶。
“在中国,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俄罗斯文化都有所了解。”习主席的话回应了在座者的惊讶。俄罗斯的文化元素在许多中国人身上都有着深刻印记,这种印记更明显地体现在与习主席同时代的人身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高尔基的《海燕》、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目;人民大会堂、北京展览馆等“苏式”风格建筑代表着特定时代的记忆……
同样,中华文化对俄罗斯人也有着深远影响。早在17世纪中叶,俄国就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孔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俄罗斯人民所熟悉,中华文化也深深渗透到俄罗斯各个角落。近年来,俄罗斯更是掀起“中文热”“中国热”。
密切相关的两国命运
中俄两国人民有着共同文化记忆的背后,是两国曾在发展道路上的相互借鉴和帮扶。这里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的人物故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一系列俄文版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开始在中国得到大量翻译,影响着中国一大批进步人士。
1920年,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等到中国帮助陈独秀等人建立中国共产党,这对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促进了中俄文明的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中国人留学苏联,大量苏联专家来华工作,中俄(苏)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他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耐心细致的指导,把我这个门外汉带进了电气运行领域,并为此学习和工作了一生。”许国勤是东风公司热电厂退休高级工程师,在他眼里,藏青色的大衣、黑色的裤子、一双永远擦得锃亮的黑皮鞋是他的老师、苏联援华专家基列夫留给他的主要印象。尽管基列夫工作时严格要求、不苟言笑,但生活中他爱唱歌跳舞、爱喝酒,与中国员工结下深厚友谊。
这样事例很多,而这只是千千万万个中苏友好故事中的一个。
丰富广阔的交流领域
“我代表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盛情邀请俄罗斯朋友们来中国旅游,欢迎你们到中国做客,观赏自然风光,体验中华文明,增进人民友谊。”在2013年的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俄罗斯人民发出了邀请。如今,中国已是俄罗斯入境游第一大客源国,俄罗斯也于2014年成为中国的第三大旅游客源国。
自2006年起,中俄连续在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互访机制下互办大型国家级活动。从此,中俄两国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连绵不断,使得两国民众彼此更加了解、更加亲近。
在今年开始的中俄媒体交流年活动中,两国共同开展了在中俄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媒体同行合力讲好中俄故事。还有在中国贵州与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举行的中俄少儿媒体营活动等等。
此外,在教育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在俄留学生总人数达到2.8万人,俄罗斯在中国留学生总人数为1.6万人。在医药、科技、体育等领域,中俄双方同样有着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民相亲在于心相知’。文化交流让不同文化之间消除误解,是各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人文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中俄双边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大与深化其他各领域交流的长久动力。”谈及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这样说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十分像“人”
下一篇:朝鲜对驻英外交官叛逃事件作出回应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