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让“人民的名义”实至名归

发布日期:2017-04-18 15:11:10 来源: 作者: 点击:646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核心观点  

  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力量源泉,更是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任凭腐败盛行,让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人民的名义”就徒有虚名,名存实亡;坚持不懈反腐败,坚守社会公仆的初心,“人民的名义”才能实至名归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了。然而,在热播和热议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冷思考,需要从更深层的背景和动因中加以审视。  

  防止从公仆蜕变成主人  

  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政治话语。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部以反腐为主题的作品命名为《人民的名义》,的确寓意深刻,独具匠心。而在编剧周梅森看来,则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  

  因此,“人民的名义”这一庄严的命题,在这里有着双重含义:一是正面的,正如剧中反贪局长侯亮平所说,以人民的名义,将贪腐官员绳之以法;一是反面的,“小官巨贪”的处长赵德汉也口口声声说“权力大小,那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不过是其信手拈来的遮羞布。  

  社会公仆异化为社会主人,这正是一切腐败的本质所在。正如恩格斯所深刻指出的:“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但是后来,这些机关,而其中主要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很多腐败分子冠冕堂皇地将“人民”挂在嘴边,自称是人民公仆,暗地里却做着损害人民利益的勾当,这不啻是巨大的黑色幽默。  

  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力量源泉,更是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任凭腐败盛行,让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人民的名义”就徒有虚名,名存实亡;坚持不懈反腐败,坚守社会公仆的初心,“人民的名义”才能实至名归。  

  反腐主题映现人心向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十八大至今已经打下200多只“老虎”,平均约每一周就有一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落马,大大提升了全国人民对反腐败的关注度,这是《人民的名义》能够走红的最基本背景。 

  近来,在《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同时,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落马为标志掀起了金融领域的反腐风暴,预示着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将向纵深发展,扫除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妖精”“害人精”和“大鳄”。台前幕后的反腐大戏交相辉映,给人们送上了丰盛的精神大餐。  

  文艺作品是现实的折射。没有近年来令人瞩目的反腐败成果,就不可能有《人民的名义》的面世,更不可能引起如此火爆的舆论效应。《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火,不是因为其艺术水准如何之高,也不是其尺度如何之大———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反腐败的力度大大超越了本剧的尺度。《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火,根本在于它呼唤了当前中国反腐败的时代主题,在这一主题于影视界沉寂多年之后,再次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把它推到了世人面前。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热衷不难看到人心向背以及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为我们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从思想性政治性角度看,这部电视剧带给人们最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青天大老爷”式的反腐模式是否可持续?在《人民的名义》中,省委书记沙瑞金、反贪局长侯亮平等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关键人物,成为反腐败的中流砥柱,其高大全的形象令人神往。但是,如何通过好的制度来遏制腐败,如何以民主法治来制约权力,这是当前和今后中国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应该说,这部作品冠以《人民的名义》,的确反映了编剧周梅森的思想高度,这个思想高度是不同寻常的。人民的名义,最根本的是要捍卫人民主权,把民主政治落到实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邓小平曾精辟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画龙点睛地对自古以来政治学的一个主题———即“好人”与“好的制度”哪一个更重要,做了深入浅出的回答,这对我们的反腐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生活又要高于现实生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反腐败有很多新的理念和命题,比如如何实现标本兼治?如何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何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挖掘,《人民的名义》就会在思想内涵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


来源:文汇报 作者:胡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从首季经济数据看中国经济新气质之一

下一篇:周建勇:从严治党不能抱着“看戏”心态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