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接到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奕丹的来电,约好第二天上她的《读书》节目,和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黄乘明共论海南出版社刚出版的科普图书《下一个物种》。时长一个小时的节目倏忽而过,由于仓促上阵,许多有意思的话题未能展开,感觉有些意犹未尽,从广播电台出来,我又禁不住和黄乘明找了个地方坐下来谈了两个多小时。
言谈中屈指一数,才发现包含《下一个物种》在内的“科普名家经典”丛书从2008年开始出版,已历时近10年,所出版的图书也近30种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众对科普的关注,这套高冷的科普系列图书越来越受读者欢迎。系列中的每本书目前都已加印,多的累计销售已达10万多册,长销而不衰。
由疑问开始的策划丛书
2008年,出于对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所谓“科学主义”的一些疑问: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科学的?科学家们又是怎么进行科学工作的……出版社编辑们开始有了策划出版这样一套科普丛书的想法。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希望能在解决自己疑问的同时,也能给大众厘清科学的本来面目提供有益的帮助和素材。现在想来,让读者知道科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理念,一种求索精神,正是科普的意义所在——尽可能使普通人了解科学的方法和发现。基于此,纯粹的知识普及并不是我们的出版方向。我们需要科学知识的升华,包括科学概念的历史源流,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索中的争吵、求证、思考、猜想……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由过去的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转变为使公众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就是科学家们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好奇心、探究真理的精神、怀疑精神、参与决策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实证意识。
精心斟酌之下,第一本书选定了由4位诺贝尔奖得主共同推荐的《爱因斯坦的圣经》,因为这本书所展示的科学布道优美得如同宇宙星空、自然万物,以此作为科普系列的敲门砖是合适的,也为整个系列定下了基调:大气简约,内涵丰富。这本书推出之后,市场反响果然不错,许多人购买后和家人一起阅读,还有许多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随后我们又推出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学教授、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本书不但获得过吴大猷科普著作奖,还荣获过“改革开放30年30部优秀科普翻译图书”。在保证科普系列的高品位、次学术的前提下,每年推出两三种新书。“科普名家经典”系列就这样不疾不徐地往前走着。
让科学不再是冷冰冰的
因为图书的定位,阅读这些书的读者,也大多来自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群,这些人基本上从十四五岁到四十来岁,他们对科学和科学想象、科学思维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敏捷、理性客观,既不迷信也不盲从,有很强的自主判断能力。当然,作为出版者,希望能引起更多的群体对科学的关注,所以在营销方面我们采取的是能引起人们兴致的概念营销,如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格里宾的《寻找时间的边缘:黑洞、白洞与虫洞》就对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来自星星的你》进行了延伸,剧中的男主人公都敏俊进入虫洞最后怎么样了?引发读者对虫洞的兴趣,自然链接到这本书上,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对黑洞、白洞和虫洞进行科学设想和求证的。通过人与书的良性互动,科学就不再是冰冷的概念了,它紧贴我们的生活,有温情,亦有关怀。
科普图书在图书市场相对偏冷,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推广,以及大众本身的需求,近些年开始逐步升温。图书排行榜上也多有科普类好书,如《时间简史》《上帝掷骰子吗?》。科普图书出版中,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系列畅销一时,科学出版社的“博物”系列时尚清新……这些都是叫好且叫座的科普书。而我们的“科普名家经典”系列也居于其中,能有后劲悠长,主要由于思路明确、风格统一,跟上了时代的节拍,抓住了读者的需求。
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思维方式、精神信念和科学知识让全世界的人受益。我们衷心地希望,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图书,用科学献给我们的礼物进行思考和分享,让科学所传达的精神不朽!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
(作者单位:海南出版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作者:李继勇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两部门联手推进工业文化发展 首批工业遗产试点名录今年发布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