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随着慕课等的兴起,标志着互联网和教育已经开始了深度融合。
●“互联网+”思维方式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加快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多样化等,但也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高职院校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迎接“互联网+”对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实现利用“互联网+”积极作用提升其办学水平的目的。
“互联网+”的内涵
所谓“互联网+”,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使传统产业升级和孕育出新型产业形态,从而发挥“1+1>2”的效果。教育作为一种传统行业,也应该积极与互联网融合,这会促进教育行业升级和教育新模式的出现。而且,在教育中注入互联网基因,能促进教育行业从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评价等全过程实施变革,以培养满足互联网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实现教育全局性发展和战略型转型。
2013年初,美国教育委员会认证了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 a旗下5门课程,标志着慕课开始出现在教育本位体系之中,也标志着互联网真正开始影响学校教学模式。在这样一个“互联网+”背景下,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加快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多样化等。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高职教育系统合力,实现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能力,最终支撑中国制造和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构成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三大主体,它们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在互联网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方式对这三大主体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对高职办学理念的影响。过去,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固守”于传统的模式,没有创新的动力。而“互联网+”办学理念,无限地放大了人的价值和最大化地释放人的主体性,体现在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上,就是要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划时代影响,将视野开放、合作素养、和谐发展和终身学习作为学生能力体系的核心,并为此形成一整套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把严格和科学性融入整个办学体系之中,实现高职教育效益最大化。
其次,“互联网+”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他们构成了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两大参与者。一方面,“互联网+”对教师课堂教学影响巨大。传统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认真听”,但在“互联网+”模式下,高职生有越来越多的途径来获取知识,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弱,因此,教师应运用项目教学法、慕课、翻转课堂等更加适应“互联网+”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指导学生积极转换学习方式以及学会自主探索和思考问题,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个性学习,注意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互联网+”对人合作精神的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对学生课堂学习影响巨大。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的兴起,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课堂教学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然后进入教室进行实践、反思、讨论和应用,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学生学习模式,而要保证学生现在的课堂学习方式与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不相互冲突,就需要高职院校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营造出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从而让“互联网+”对高职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再其次,“互联网+”对高职管理方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职工和学生,信息化下的管理模式要求创新、效率和突出人性化。一方面,“互联网+”改变了传统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中领导掌握大局、员工服从领导的局面,在信息化时代,领导和教职工互相理解、合作成为高职院校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还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交互式学生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学生管理中的激励、约束和服务机制的建立及完善。
用“互联网+”提升高职办学水平的对策
面对“互联网+”对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应在自身实际情况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确保自身办学水平的提升。
首先,更新办学理念的对策。考虑到“互联网+”思维模式对学生、教职工行为方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转变要突出创新,特别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政策制定者要积极学习党和政府关于职业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学习互联网技术的基本技能,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有所选择地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好的经验,确保本校办学理念的创新性和适应性。比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时,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以抵制互联网带来的消极人生价值观;为适应互联网,可以把电商基本知识和技能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的竞争力;还可以要求教职工适当学习“互联网+经济、行业”等知识,让他们感受互联网带来的生产经营方式变革,从而促进他们育人理念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在高职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而资本往往具有逐利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转变办学理念过程中,要做到高职教育资本投入和利益回报相平衡,同时还不能丧失高职教育的公益性,这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的对策。在“互联网+”影响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较大“冲击”,也对高职院校的网络设备和师资队伍等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在注意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这些新型教学模式;而条件不太好的学校则可先利用已有的网络设备,着重推广简单的在线课程录制工作,同时加大网络资源建设资本投入和师资队伍培训的力度,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新型教学模式。总之,在整个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不应该一味地被否决,在立足自身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是应该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混合多元化的课堂授课模式,来迎接“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此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可通过网络完成,且评价标准和指标要多样化。比如,针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掌握的评价,可以在互联网上设定一个具体任务,让他们自主完成,并且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特性完成对其知识掌握的评价。
再其次,创新管理方式的对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有利条件,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服务机制三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其中,激励机制可以从通过互联网寻找成功案例、及时宣传做出成绩的学生入手,增强他们的“自豪感”;约束机制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探索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灵活多样的机制,避免单一粗暴造成学生“不满”情绪和反抗迹象的出现;服务机制要特别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互联网提供了服务学生多种途径,如QQ群、微信群等,都可以用来关心和服务学生。此外,还要顾及“互联网+”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教会学生辨别互联网消极信息并加以及时消除的本领,从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按照“互联网+”思维要求,教职工管理工作也要突出人文关怀和效率,真正为职工利益着想,凡是教职工合理的请求应该及时给予合理的答复,突出效率和速度,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热情,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水平的提升。
最后,还要重视社会评价。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提升办学水平能否取得成功,外部评价是主要标准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强自身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才会被外部环境最大化地容纳和认可,最终形成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林夕宝系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新时代
下一篇: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忙”起来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