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化领域的重磅新闻频频闯入人们的视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刚刚印发,5月11日,被誉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检阅台、风向标的文博会又拉开了大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文化的独特标识,必定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大国如果不能孕育出先进、繁荣的文化,必定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它来自人们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民族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又会深受外在物质基础、发展水平的影响。由此而言,坚定文化自信,既要从历史文化图景中找寻心灵皈依、建构文化自觉,也要以发展作舟、以改革为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实现文化觉醒。
正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恰如一个广角镜,浓缩了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国家全景。从文化与互联网、金融、旅游、体育、时尚等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产业,到智能眼镜、智慧阅读、虚拟现实等新产品、新技术大量涌现,技术创新带动文化产业腾飞,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文化产业繁荣兴盛,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活力支撑,也让文化自信变得触手可及。就逻辑关系来看,文化自信是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核,文化产业是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让文化产业和文化自信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文化自信便获得了充足底气,文化产业也才能挺起脊梁。
激发文化自信的深厚力量,离不开改革的托底、政策的引导。在改革创新中激活传统文化因子、开拓先进文化蓝海,文化自信才会静水流深、通江达海。《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划纲要着眼文化全领域布局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构成衔接配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方向。
今年以来,文化领域的“大动作”“大手笔”可谓接续不断。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力求从战略高度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3月1日起施行,筑牢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的法治保障。改革增动力、法治作保障、政策添活力,如此“给力”的发展环境,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带动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求索热情……这些生动案例无不说明,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实现文明国故的光彩重生,让中国同世界达成“文化的联结”。
最关键的觉醒,莫过于文化的觉醒;最壮丽的复兴,莫过于文化的复兴。审视时代方位,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文化小康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文化建设的任务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高悬文化自信的风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一定能补齐文化发展的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华宁)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