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文化产业

发布日期:2017-05-12 15:26:08 来源: 作者: 点击:616次 字号:增大 减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因此,改革引领的产业应当是存在大量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质量都有益的朝阳产业,同时也应当是存在较高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现代产业。从这一角度出发,文化产业自然成为较为理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导产业。

  一

  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可分为几个部分,一是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如图书、影视、工艺美术品制作及文化作品创作行业等;二是文化服务行业,如演出、娱乐、旅游业等;三是为其他商品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创意设计、会展策划业等。

  近年来,我国居民在文化领域的消费支出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文娱消费比例相比仍有差距。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760.1元,比2014年名义增长13.2%。与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30%左右的比例相比较,我国文化消费还有很高的增长空间。我国消费者对韩剧、美剧、好莱坞电影、迪士尼乐园等国外文化产品的消费热情,也体现出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供给水平仍需提高。基于我国较高的人口基数,文化消费支出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文化产业起到了很强的拉动作用。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723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7%,201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4.5%,产值几年来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并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幅度。可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极强,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来看,文化用品的生产企业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6.30%,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30.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长20.1%,文化艺术服务业增长17.7%。与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相适应,文化产业中第三产业份额发展更为迅速。

  从产业发展基础来看,近年来文化产业投资额不断提升。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898亿元,比2014年增长22.0%。分行业看,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吸纳投资比上年增长77.0%;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是文化休闲服务业,吸纳投资10784 亿元。同时文化产业就业人员也不断增长,截至2015年底,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吸纳就业人员2041万人,比上年增长6.0%。总体来看,资金和人员的增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可以预测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几年内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文化产业不仅自身发展潜力较大,同时,其附加值高、与其他产业融合性强的特点对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调动作用。文化产业横跨第二、第三产业,对于高端制造业、新型服务业等国家着力发展的产业有一定助推作用。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我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出一批时尚与传统相融合的新兴业态,为传统资源注入活力,为打造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拓展了思路,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文化产品的发展也呈现出沿产业链上下延伸的态势。如旅游、电影等文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合开发文化衍生品,娱乐业与文化产品生产者联合扩大IP效应等,都体现出文化产业对各行业的联合作用。产业链的密切联合,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前三季度,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体现了文化产业在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上的强大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文化产业与科技和互联网融合,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传媒及娱乐平台等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文化娱乐技术逐渐发展。文化和网络科技的融合、渗透将从技术和内涵出发,互惠互利,推进两方面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产值上,也对一大批新兴的朝阳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大量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资源和发展的路径,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撬动作用十分强劲。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一在创新,二在供需对接。从十三五规划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产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的能源和基础就是创新能力,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相一致。因此,文化产业对企业创造力的激发将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存在产品总量高、同质产品多、高端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创新则是要逐步减少中低端供给,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占文化企业的90%以上,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依靠其运营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创新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对于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有很大意义。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文化产业吸引了大量创业者,产业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不断涌现,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从业者和消费者可以共同参与到创意作品生产中,进一步提升社会整体创造力。用文化的力量开辟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途径,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也对人才的培育和社会创新体系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人才、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更深融合,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科技创新力的协调发展。这对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实现文化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十分重要。

  文化产业在塑造社会创新风气和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利用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广泛的撬动作用,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将资源从过剩的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入待发展的产业中,以实现供需平衡。这种平衡的新经济结构,需要放下原有的一味扩大供给的思维,树立匹配理念,实现高端产品的有效供应,跟上消费者品位升级的速度。在这一点上,文化的加入可以帮助一些落后产业焕发新生命,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催生以文化为核心的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融合作用使得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共同合作,打破二、三产业界限,通过融入文化底蕴的高端制造业、定制产业提升传统制造业,使得第二产业服务性质增强,获得趋向第三产业的高创意、高附加值。

 

  总的来说,综合了创造性和产业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对存量改革起到了三方面作用。一是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体现出原创性、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重复性产品供给过剩的现象。在我国文化产品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基础上,如何提升供应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及精神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减少低质量文化产品,将资源、创造力聚焦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上来,将对我国非物质消费市场的供求平衡产生重要影响。二是通过社会创新氛围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帮助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促进落后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产业的规模变得更大,产业结构的水平也得到提升。经济发展的规律显示,哪个产业创新意识更活跃,该产业的更新换代就会更迅速,产业供给也就会与消费者需求更适应,产业就越不容易被淘汰。因此,文化产业创新属性的意义不仅在于发掘新产业,更在于使老产业脱胎换骨,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通过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文化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其融合性能将人力、资源、技术融为一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全产业链经济效益和供给质量的提升;将帮助大量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化和同质化的企业完成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制造产业向微笑曲线价值链两侧移动。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对现有产业结构和供给质量的升级有重要意义。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经济的改革更需要文化的助力。文化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文明,而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必须发挥好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功能和力量。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倡导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希望能将文化渗透在经济社会中去,赋予产品和服务以文化的内核,使经济社会具有文化活力和价值,从而实现产品供给既能引领时尚、又能亲和大众的目的。文化与产业相融合,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与新技术相融合,创造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特点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将对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益。

  其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内在支撑。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指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有特色的产业体系,离不开对一国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想要在这样的市场中获取竞争力,除了在科学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之外,还需在产业中有自己的特色。面对产业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对产业转型的大力倡导,不少企业对改革怎么改、改向哪里认识不清。有的企业通过收购外企的方式开始“走出去”,或者直接复制西方已有发展模式。这些改革尝试很少有企业真正做得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忽视了一国文化特色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升级的产业结构能与社会需求更加相互适应,而民众的需求是围绕其价值观逐渐发展出来的。因此,供给侧的改革可以尝试在文化产业引导下提供更加贴近群众、更加能建立认同感的产品与服务,以文化为引导规划产业的转型方向和发展路径。

  最后,文化产业发展可助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通过文化自信树立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鼓舞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业。在经济转型阶段,人们往往会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以坚定信心。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热切追求,人们希望生活在物质更富足、物资更丰富的社会中,但精神产品的供给没有跟上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这就使人们对改革的意义和方向感到茫然。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弥补人们的精神缺失,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是有益的。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带来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社会主体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认同是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和发展理论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对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国民的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改革的必要性和价值,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助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戚学慧 张砚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一带一路"促民心相通 文化合作协定覆盖60余国

下一篇:高峰论坛开幕在即 网民持续关注“一带一路”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