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是通过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目标、对外合作模式、金融支持和规划保障呢?
“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目标
到目前为止,关于“一带一路”最权威的官方文献是2015年3月28日由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表的政策声明《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说明很具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秉持亲诚惠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从这些文件来看,可以归纳出十个重要涵义。
首先,我们对外不说“战略”,而是说国家主席的重大倡议。如果说“战略”,就是一个单边的行为。我们与周边国家是“共建”,不是“战略”。
其次,“一带一路”的基本理念是和平发展,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这里面有很多新提法。过去我们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字眼,比如普惠。“一带一路”要有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同时要探索全球治理的新模式,要探索美国主导之外的一个新的模式,这个新的模式是开放、包容、均衡、普惠,这就是新内容,都是“和平发展”。
第三,建设目标是什么?构建世界经济新的体系,实现世界范围宏大的经济愿景。一是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二是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三是政治互信、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互荣。这是很高的目标。
第四,共商、共建、共享。这表明“一带一路”不是单方行动。一是坚持开放合作,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二是坚持和谐包容、兼收并蓄、共荣共生。三是坚持市场运作,是指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也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四是坚持互利共赢,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能合作多少就合作多少。
第五,陆海统筹:“两圈”对接、六条走廊。陆地也走,海上也走。“两圈”指的是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这两圈对接,贯穿亚欧非大陆。“六条走廊”主要是讲基础设施,陆地上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第六,谋求合作共赢之道,实现“五通”。首先是政策要沟通;二是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广义的,陆海空包括油气管线,包括电力线路;三是进行贸易投资合作;四是民心要相通,我们要通过学术往来、文化交流、人才交流合作,让当地民众参与进来,实现民心相通;五是资金的融通,在“一带一路”的资金上,既可以用中国的资金和金融机构,也可以用别国的资金和金融机构,既可以在中国境内发债,也可以在境外发债,既可以用人民币发债,也可以用外币发债,是一种双向选择,而不是只考虑人民币国际化。
第七,务实民主的合作机制。我们的表达很灵活:官民并举,政府层面要沟通,双方要有联合工作机制,要有研究推进实施方案的行动路线图。目前,我们还处于发动群众阶段,还没有达到组织化的高级形式,等到双边、多边都认为有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相关论坛或者对话机制。
第八,举国响应。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有机会参与,各个省市都要出力,全国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外开放,其中比较有具体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打造“中欧班列”品牌。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集装箱的铁路运输,很有实际意义。如果通关一体化能够完全实现,我国到欧洲的运输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运输时间也从一个月缩短到十天左右。
第九,体现大国责任,作为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目标,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个目标不仅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要这么去做。马云在2015年的达沃斯论坛上说,我们中国企业家21世纪的追求是参与世界经济的构建,为人类做更大贡献。这个解读是正确的。
第十,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现在的竞争优势是全球价值链,产品的国际竞争不是单打独斗,实际上是一个“链”与另一个“链”的竞争,里面涉及到产业体系、价值链体系,涉及到规则、体制等很多的问题。所以,需要通过“走出去”战略、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来培育新优势。
“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合作模式
现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最主要的合作模式叫做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不完全是企业行为,目前,中国80%的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水电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较差,法制环境不好,金融服务也很滞后,企业各自去投资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解决?实际上,我们在复制国内开发的经验,由政府与对方的政府谈判,在对方国家设立对外经贸合作区,对方划一块地给予优惠或者免费,然后由龙头企业跟对方政府谈,以优惠的价格把这块地租下来,建设一些基础服务设施,并由这个龙头企业代为行使“开发区管委会”职责,与当地政府沟通税收、劳动力招工等一系列政策,然后再去国内进行招商引资,让其他企业入驻园区。目前这种形式相对比较成功。我们已经在境外设立了6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19个合作区是由商务部主导设立的,还有省一级谈判设立的,当然也有企事业单位直接谈判设立的,背后都有政府的支持。
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建设,不仅能解决当地的就业,还为当地提供税收,这一成绩是很大的。对我们而言,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作用何在?一是降低海外经营风险和成本,二是服务国内产业发展,同时入园区的企业能够享受园区服务,这是我们搞“一带一路”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一条先进经验。目前,我国海外投资中国有企业占比49.6%,非国有企业占到50.4%。商务部提供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例如,民营企业江苏红豆集团在柬埔寨建设的园区,已经变成一个对外贸易生产基地;国企上海东方集团在孟加拉建立了一个服装产业园,主要是服装的生产贸易;还有苏伊士经贸合作园等。此外,还有些非园区建设,例如安哥拉的社会住房项目,是中信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同时也是联合舰队,由38家国内企业一起承包;还有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肯尼亚的铁路项目。从未来对外投资路径看,会向由更多大型跨国公司牵头的趋势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一带一路”金融支持的设计提出:一是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二是设立一些国际性的金融开发机构,像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和丝路基金等;三是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开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目前还在筹划阶段。当前进行的是国内各个金融机构对于有关地方给的一些项目融资和授信,还有个别金融机构在海外发美元债。此外,就是设立了一些开放性金融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最受关注的是亚投行。目前对亚投行持冷淡态度的是美国和日本两国,其他国家都很积极。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亚投行真正能够按时交纳股本金的只有少数几家,经测算全年股本金到位的只有100亿美元,而注册资本是1000亿美元。亚开行则是1600亿美元。实际上,亚投行在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中还在发展初始阶段,所以对它的作用应合理评估。二战以后,没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设立国际金融机构,所以,尽管亚投行很小,但在欧美看来,中国人已经创造了奇迹。从这个角度来看,亚投行任重道远。
习总书记说,亚投行要打造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亚投行实际上面临很多考验。首先是内部结构,要避免国际金融组织的弊病,要兴利去弊。第二个问题,亚洲基础设施的商业意义值得商榷,亚洲基础设施绝对需求很高,但是有效需求实际是不足的。第三,项目需要做风险评估。第四,涉及到不同的金融设施生态环境,“一带一路”周边六十几个国家的支付体系、币种结算、信用环境、金融监管等都有差异。第五,要与现行国际规则接轨、协调,因为与亚开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都有联系,亚投行的规则不能与之冲突,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所以,亚投行面临很多问题,必然要经受很多考验。
“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和保障
2015年,国务院除了发布联合声明,还出台了一个重要的文件《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它从产能和装备制造怎么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作了具体的要求,执行以来取得了一些效果。首先是铁路项目。核电设备和核电建设开始进入世界市场,高铁、有色、建材等一般的项目也有走出去的势头,主要是一般的竞争性项目和产品。二是对外投资工程承包。签订了一些承包合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也比较快,这样就带动了国内装备的标准品牌走出去。三是业务创新。我们现在的基本做法是建营一体化,这主要指的是大型项目,尤其是工程项目,采用的基本做法是建设和经营一体化,投资经营者合一,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再交出去。四是“一轴两翼”。重点是周边地区六条经济走廊,像哈萨克斯坦,还有俄罗斯、巴基斯坦等,这叫“一轴”。“两翼”则主要是西边:西翼包括中非产能合作和中欧产能合作; “东翼”是中国和拉美合作。这是目前我国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走出去的办法。
就制度保障和工作机制而言,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境外投资管理办法。99.6%对外投资实现了备案管理。跟国外17个国家建立了双边、多边的产能合作机制,对接非盟、欧盟、东盟、拉共体这些区域组织。跟法国、韩国谈了第三方合作机制,意思是我国在境外的产能技术和市场都在对方的国家。同时,发改委已经和九省签订了央地协同合作协议,还有十省在商签。这些都是工作机制的构建。我们还关注到,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在建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合作基金。其中有丝路基金支持的,比如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中拉产能合作基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一套新的思路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在经济新常态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到了需要走出去的时候,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趋势。同时,全球价值活动一体化进展到今天的程度,“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参与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裴长洪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国务院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裴长洪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中国邮政发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念邮票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