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发布日期:2017-05-16 15:49:48 来源: 作者: 点击:705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核心要点:

  ■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城镇化,必须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遵循规律,创新理念,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城镇化不仅仅是物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城镇的发展终究要依靠人、为了人,以人为核心才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本质。

  ■安徽区域差异明显,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迁移,促进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努力形成不同区域城镇化各具特色、多元统筹、竞相发展的局面。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深入推进“四创一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创建城市特色风貌、创造城市优良环境、创优城市管理服务,着力打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对新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期间,要求我们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注入持久强劲动力。

  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进入加速推进期。2016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2%,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城市群战略格局初步形成,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一批经济强县加快发展。“十三五”时期,必须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摆上战略位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潜力和空间,确保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城镇化,必须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遵循规律,创新理念,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我们要按照创新发展的要求,摆脱传统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依赖,敢闯敢试,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产城融合。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切实提高城镇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绿色化程度,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人文城市。按照开放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进程,拓宽发展空间,提高城市经济国际化水平。按照共享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二、坚持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城镇化不仅仅是物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城镇的发展终究要依靠人、为了人,以人为核心才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作为农业和农村人口大省,安徽省始终聚焦首要任务,多措并举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和能力,力争“十三五”期间全省户籍人口年均落户城镇100万人以上,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转移农民进得来。户籍制度是推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安徽省16个市全部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文件,基本都是“低门槛”甚至“零门槛”。2016年全省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35万余人。我们要进一步拓宽落户通道,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衔接机制,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围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我们出台了“人钱挂钩”政策,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较多地区的财政支持,充分调动各市县积极性。

  深入推进“五有并轨”,让转移农民过得好。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就业方面,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鼓励和引导返乡创业,加快技工大省建设。住房方面,把推进新市民进城与商品房去库存结合起来,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教育方面,实行“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少年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医疗方面,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社会保障方面,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顺畅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深入推进“三权落实”,让进城农民没顾虑。目前影响农民进城落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担心失去农村相关权益。我们坚持进城落户农民依法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继续保持不变,给进城农民吃上“定心丸”。目前,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将继续放大确权成果效用,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6年全省80个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顺利完成,13个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成效明显。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三变”改革步伐,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为转移农民进城创造有利条件。

  三、坚持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着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安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安徽区域差异明显,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迁移,促进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努力形成不同区域城镇化各具特色、多元统筹、竞相发展的局面。

  培育壮大城市群。城市群具有强大的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我们积极推动与长三角联动发展,抓住我省合肥、芜湖等八市成功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机遇,树立创新意识、等高意识和使命意识,构建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我省各类规划与沪苏浙相关规划有机衔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推动省内其他城市与合肥联动发展、各城市之间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以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城市群等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提升放大安徽板块整体效应。

  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必须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吸引集聚人口能力。强化省会合肥龙头地位,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力争到2020年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发挥沿江城市跨江近海优势,推动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力争将芜湖、马鞍山打造成为Ⅰ型大城市。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将具备条件的蚌埠、阜阳、淮南、淮北市和基本具备条件的安庆、六安、滁州、亳州、宿州市有序打造成为Ⅱ型大城市。

  积极发展现代中小城市。培育发展中小城镇,是改善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有利于降低人口转移成本、优化产业布局,缓解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积极推动县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下沉,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建设中等城市。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镇化,决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即使未来我省城镇化率达到70%,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让农村人口享受城镇化发展成果。我们将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坚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实现乡村建设和城镇发展相得益彰、互促共荣。

  四、坚持以“四创一建”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深入推进“四创一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创建城市特色风貌、创造城市优良环境、创优城市管理服务,着力打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彰显徽风皖韵特色。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从现在到2030年这段时期,是安徽城市空间形态逐步定型的阶段,搞好规划至关重要。着眼增强整体性,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互衔接,建立“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着眼增强前瞻性,树立“精明增长”理念,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同时全面开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设计,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着眼增强权威性,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严格规划实施监督,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确保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

  完善城镇综合功能,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注重吸取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教训,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坚持地下与地上同步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展“两治三改”三年专项行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坚持软件与硬件并重,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加快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坚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城镇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PPP、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形成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坚持依法治市,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社区为民服务和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平台,促进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实施“互联网+城市”行动,探索创建亳州智慧政务、芜湖智慧社区、合肥数字城管,为市民生产生活提供精细化服务。塑造城市文化,加强新市民培育,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努力走出一条体现中央要求、符合安徽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来源:《求是》 作者:李锦斌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现实版孙连城:天津正局级干部因不作为被免职

下一篇:设立“中国品牌日”释放什么信号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