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沿线所及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东欧占16个。在“一带一路”正式提出的前一年,中国与这16个国家的合作机制(即“16+1”合作)开始形成。在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各方面关系急剧升温的背景下,“16+1”合作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越是热点,越需要冷思考。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关系”与“合作”都是双方构建的,一方是中国,另一方却是一个国家群体。所以,中东欧十六国有哪些差异性?它们与中国有哪些不同,互补性有多大?认清这些问题,对于有效地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与“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中东欧十六国的共性
中东欧十六国涵盖三个地理区域,即中欧(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东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马其顿和黑山),波罗的海(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中东欧和东南欧十三国是由冷战期间地缘政治上的东欧演变而来,而波罗地海三国是从苏联分离出来的。地区研究意义上的中东欧,是指中欧和东南十三国,“16+1”合作机制意义上的中东欧,除了这十三国外又加上了波罗的海三国。从历史角度考察,这十六个国家确实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曾是欧洲国家,而现在又都程度不同地回归了欧洲。
说它们都曾是欧洲国家,指的是它们的社会发展模式都是西欧式的多党制、市场经济并与西欧大国结盟,而非苏联式的一党制、计划经济并与苏联结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中,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站在法西斯一边,属于轴心国。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亲法国和英国。无论哪一类国家,都没有与苏联结盟的。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上有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有的是君主国。经济体制上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但发展程度上差别很大,有的是发达的工业国,有的是工业—农业国,有的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工业国甚至是农业国。无论是哪一类国家,都没有实行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在1918年,波罗地海三国都曾宣布独立并且建立了西方式共和国,之后一度被波兰或苏俄占领,但在1920年又都独立并存在了近二十年。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和德国交替占领,1944年苏军进入后被强行并入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13个成为苏联势力范围的“东欧”,后3个不仅中断了欧洲模式的发展进程,而且被強行并入苏联。苏联解体后,原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在社会发展模式上都重新回归欧洲。
中东欧国家的差异性和区域复杂性
中东欧十六国不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稳定共同体,多样性、差异性非常大,历史的负担重,受国际社会的影响复杂。就其可见的而言,中东欧国家的差别有以下几方面。在国家规模上,根据欧盟和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数据,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面积最大(312679平方千米和238391平方千米)、人口最多(3801万和1983万),领土面积最小的两个国家是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49035平方千米和20273平方千米),人口最少的两个国家是斯洛文尼亚和爱沙尼亚(206.3万和 131.3万)。在经济发展水平上,GDP总量居前两位的是波兰和捷克(4770.66亿美元和1851.56亿美元),而居后两位的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224.59亿美元和270.03亿美元)。人均GDP最高的是斯洛文尼亚和捷克(20727美元和17548美元),而最低的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8973美元和6993美元)。就后一方面的差异而言,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入盟的时间是2004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是2007年,而克罗地亚是2013年。除了入盟时间先后有别之外,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并没有加入申根区,而加入欧元区的只有斯洛文尼亚(2007年)、斯洛伐克(2009年)、爱沙尼亚(2011年)、拉脱维亚(2014年)、立陶宛(2015年)。这些差别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十六国作为一个地区的内聚性,中国同它们合作的领域、程度、规模甚至结果,也都与这些差别有着直接的关联。
作为一个新构建出的区域,中东欧十六国的同质性比较弱,再加上国内和国际、历史与现实、宗教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以具有多重复杂性。第一,波罗地海三国与中东欧另外十三个国家在历史上不属于同一区域,相互联结程度比较低。第二,许多国家的内部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对国家的统一建构和社会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不同民族在统一国家的认同、新国家的体制构建和内外政策,以及自己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都在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歧和矛盾,而这些分歧和矛盾也会波及到对外关系。第三,由于历史或政治上的原因,一些相邻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地区的合作与稳定。比如,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在现代历史上和南联邦解体时武装冲突的后续影响,阿尔巴尼亚与塞尔维亚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矛盾,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匈牙利与罗马尼亚在跨界民族问题上的分歧等。第四,这些国家与大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同西欧、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和地区并不等量齐观,亲疏远近差异各有侧重。此外,它们同中国的关系也有比较大的不同。中东欧的这些复杂关系是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国内政治、地区政治、国际政治和国际影响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的时间长,短时期内难以消除。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合作顺利前行,不仅要认清这些差异性和复杂性,而且必须超越它们。否则,稍有不慎,“16+1”合作就会受阻。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差异性和经济互补性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差别之处不仅多,而且程度大。第一,社会制度和运行体制不同。中国是亚洲的大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十六国都是欧洲的中小国家,实行的是多党的议会民主制。第二,领土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相差巨大。中国的领土面积为963.4万平方千米,是十六国的领土面积(1342812.9平方千米)的 7.2倍。中国的人口13.7亿,是十六国人口(1.2亿)的11.4倍。领土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不是决定是否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提,但绝对是影响合作规模和程度的重要因素。第三,经济总量相差巨大。中国2015年的GDP总量是11.1万亿美元,是中东欧十六国的总和(1.4万亿美元)的7.9倍。如果具体到每一个中东欧国家,这种经济实力相比就更悬殊了。同样,经济实力上的差别也不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提条件,但绝对是影响合作规模和程度的重要因素。
由于有如此多、如此大的差别,再加上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互补性也比较弱。第一,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互不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头四位是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没有一个中东欧国家。在十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除了在阿尔巴尼亚排第三之外,在其他十六国中的排位都在四名之外,而且所占份额也不大。这些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第二,中国和中东欧十六国互不为主要进出口对象国。中国商品出口的前十位国家和进口商品的前十位国家中,没有一个是中东欧十六国里面的。中东欧国家商品进出口的国家也不是中国。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巨大的差异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较弱的互补性都是“先天的”,不可能也没有必须改变。但是,它们是中国同中东欧十六国发展“关系”和进行“合作”的基本前提。
“16+1”的可靠保证
多样性、复杂性是中东欧地区的突出特征,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各方面的差异性巨大。“16+1”合作机制就是建立在这种多样、复杂和差异基础之上的,范围所及至多种领域和多个层次。良好的并且定位很高的政治关系,是落实“16+1”合作机制的基本前提和可靠保证。政治关系往往又是脆弱的和易变的,受其他多重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中东欧十六国都是政党政治,党派和首脑频繁更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内政外交方面具体政策的延续。政治关系需要坚实而牢固的经贸关系来支撑,但经贸关系方面的合作必须考虑到和超越十六国多元的利益诉求和易变的内外政策。在具体的经贸合作方面,中国不太可能将十六国作为一个整体,而是要面对一个个具体国家。因此,必须了解中东欧十六国的上述差异性和复杂性,与中国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由此来确定与每个国家具体合作的领域、总量和档次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精准性”的合作,即中国同中东欧十六国在各方面的合作要找好契合点,真正是互需互补,规模和档次适度。在恰当、全面评估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分别有针对性地同中东欧十六国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合作,积小、积少成多,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关系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综上所述,中东欧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与它们合作是否扎实和有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东欧十六国是一个差异性大、内涵复杂的区域。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是单一的和可持续的,而中东欧十六的内政外交政策是多样的和易变的。中国经贸合作的主要对象国家是西欧、美国、日韩、俄罗斯等,而中东欧十六国的经贸合作对象主要是西欧。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友好关系和进行有效的合作,不能无视这些特点,而要认清它们,顺势利用它们。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孔寒冰
(责任编辑:雪霁)
下一篇:教育部:中考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