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媒体条件下,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增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有助于提升民众对网络舆论的甄别力,从而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一,树立全民教育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民教育思维模式在新媒体时期主要表现在:充分理解和适应新媒体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开放与包容;充分认识并掌握新媒体条件下信息的传播路径与交流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进行理论传播与普及。在此基础上应重点做到:一是满足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需求。无论何时何地,或因事件牵引,或因兴趣使然,或因研究需要,只要民众有需求,就有权利并且可以获得相应的理论解答。二是教育民众尊重和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民众的尊重与认同;并且在面对各种对立思潮时,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也应当成为一种共识。如,前一阶段网络中关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以共青团中央为代表的一批网络生力军带领广大网民予以坚决回击,有力地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和党执政的合法性。三是担负传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责任。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应加以传播与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民众认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窗口,应当担负起传播与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四是成为终身学习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因素,而不是单纯独立的目的性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被看作是衔接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从精神层面服务于全民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培养受教育者哲学思维,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人生价值目标、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道德境界等。
第二,推动理论教育“去精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去精英化“去”的是精英化的教育思路、精英化的教育模式,以及精英化的教育对象,是立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众化教育模式,从教育目的来看则是立足于更多人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培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去精英化的,其旨归乃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服务,是由精英发起、组织,通过大众的行为实践,最终作用于大众思想与生活的去精英化教育。面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际上也要采取群众路线式的教育模式,就是从大众实践中提炼教育需求,经过推敲加工形成教育产品,而后又作用于大众的理论教育模式。此外,如果将大众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现实消费者,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就是大众用以进行实践消费的理论资源。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立足于大众的一般性实践消费需求,尽可能地扩大教育的普及面;并且立足于大众的特殊性实践消费需求,有针对性的推动理论在大众之中的拓展。如,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教育主题,采取新闻报道跟踪舆情演变、组织群众自由讨论、委派意见领袖适时引领等方式,实现精英理论的大众化教育目的。这与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育模式有着显著区别,就是变单向为多向,变被动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
第三,倡导网络生态健康发展。“知政失者在草野”,活跃着大量“草根”网民的网络环境就是当今时代的“草野”。但是,当前的“草野”生态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盲目的“信息崇拜”引发信息的自由主义,成网络信息拥堵和污染;对黑客思维的极端泛化理解使网络秩序遭到破坏;对网络空间观念的曲解使得“数字化生存”并未真正深入人心,网络环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网络生态问题自身的复杂性致使网络自由与监管始终无法达到平衡,灰色区域滋生蔓延迟滞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网络生态环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或缺的土壤,应当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者,当前就要通过构建合理的生存关系,维护好网络受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生态平衡。一方面,要遵循无害、公正、尊重、允许、可持续的网络健康生态理念,关注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等;另一方面要做到信息内容与技术手段正向结合,借用先进的资讯技术和传播手段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有力传播。
(作者单位: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
来源:求是网 作者:刘征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说中国话语
下一篇:擦亮中国品牌的金字招牌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