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用在具体领域的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成为空谈或者口号。然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时出现,马克思主义学科被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是被边缘化的现状,也一直属于现实。那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落到实处,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中的指导作用,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首先来说,学马克思主义的人(马克思主义学者)本身要具体一些素质或特征,并被社会所认可,只有这样,才能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造条件。那么,马克思主义学者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素质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有“品”
这个“品”是品德的“品”、品质的“品”。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学者格调要高雅、视野要宏大、胸襟要开阔。那么,具体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思想品德好。说到思想品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领悟,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很多都在高校从事公共课教学工作,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公开课老师的道德品质如何,一定会影响学生们的成长。
(二)讲原则,守纪律。相比于机关行政工作人员来说,学者的特点就是有点松松垮垮,不太爱遵守规则纪律。这是一种不足,是知识分子的通病。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应该要相比其他学者更加能够遵守规则纪律,特别是在政治规矩和纪律方面,要有一种敏感和做出模范。
(三)不偏执、不走极端。马克思主义讲究辩证法,辩证法的要求就是观点客观公允,处事合适恰当,不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马克思主义学者应该在意社会上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做的事情、发表的观点,是否存在不符合辩证法的要求,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引人争议的地方,如何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当做一定的调适修整。
(四)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无论是在工作事业中,还是在现实生活的为人处世中,都应当具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学者还应当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工作中首先要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不懈探索;同时,不要更多的讲价钱、追求回报。
(五)谨守自律。谨守是指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慎思、慎言、慎独、慎行、慎微,保守自己的情节,社会上有一些挖空心思的人,他们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偷奸耍滑。也有些人因此一时得利。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不凡去做一个“老实人”,严格自律,树立自己的底线,不轻越雷池。
(六)站在人民立场上做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在这里,一连用了10个人民。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学者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做学问,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第二,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有“性”
这个“性”,是个性的“性”,性情的“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学者要能脱“俗”,有鲜明的特征,不要满足于平淡无奇、庸庸碌碌,遇事一团和气。
(一)要有一定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有个性,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要更明显。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个性应该是强思辨、能较真、勇作为。当然,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个性并不代表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或者说故弄玄虚,是指要有一定的菱角,但又不是浑身是刺。
(二)在社会中要敢于发声、亮剑。首先,在涉及自身利益上要敢于发声。过去,马克思主义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容易被边缘化,这一方面源于社会上对马克思主义这个学科的偏见;另一方面,也与马克思主义学者不敢去争辩发声有关,在社会给予的质疑偏见面前自我认怂。其次,对于一些歪理邪说、歪风邪气、历史虚无主义等要敢于亮剑。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时曾指出,新闻媒体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在适当的时机发声责无旁贷。当然,敢于发声,不代表无根据地乱说,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反思论证确认没问题的情况下,所以,要花工夫去做功课。功课做好了,就会更加有底气。也就经得起外界的责难和挑战。
(三)要有为正义事业不断斗争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就是要解放全人类,这是正义的事业。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必须要参与到其中去,作为自己的每一份努力和贡献。中国有句古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需要有这种精神。为了人类的正义事业,马克思主义学者应该多去著书立说、对错误的思潮和观点进行批评等,不断地努力和奋进。
第三,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有“为”
“为”是有作为的“为”。是指马克思主义学者要在社会中做出一定的成绩,要有与众不同的表现。
(一)多出成果、出精品。马克思主义学者如何做学问呢?首先,板凳要坐十年冷,做学问需要一定的硬功夫,只有这样,才可能出更多优秀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闭门造车、钻在故纸堆里是做不成大学问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要走出去,多关注接触社会现实,并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接地气的成果,也只有这样的成果,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
(二)在实际工作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反复强调过,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要在实际工作中“活学活用”才行。马克思主义学者绝不是只会熟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人,而应该是在实际中贯穿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更主要的是方法论的意义,我们要牢记这一点。
(三)在社会各个领域有所作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要在全社会各个领域都要有所作为,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有为才会有位,有为才会有范,有为才会有社会影响力。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社会上取得了真正的成果,才会让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真正认识,才会更加信仰马克思主义。现在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每年都招收“马骨干”博士,“马骨干”博士招收的对象与过去相比,从原来的只在高校教公共课老师中招收,转向在公务员、国企、教师科研队伍、应届生多方面招生,我觉得这种思路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应该让更多做实际工作的人去学习,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之后,能够如虎添翼,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或者说:不只是做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工作的人才去学马克思主义;学马克思主义的人,不能只去做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科研工作。只有是全面开花,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当然,要在社会中有所作为,还取得于很多因素,包括个人和政党的因素。从个人来讲,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好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不仅仅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因为光学到这些是不够用的,当前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还要懂政治、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等等,同时在思维上还要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脉搏,学习了解最新的东西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学者更应该成为综合性人才。二是要擅为。学习好了还不代表就能在工作中做好,还要真正懂得干事。因此,在工作中首先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要掌握方式方法技巧,苦干巧干加实干,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应该能做到这些。对于政党来说,就是要给马克思主义学者施展才能抱负的机会,要提供舞台给他们能够尽情发挥,从而在社会中散发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四)用正能量去感染身边所有的人。学马克思主义的人,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即自己要阳光开明开朗,然后,还需要用自身散发出的正能量,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
第四,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有“味”
这个“味”就是味道的“味”、品味的“味”。所谓“味”,我指的是生活中要充满情趣,随时能给人带来快乐。为什么过去学马克思主义的人之前给人的印象都是比较严肃死板、缺乏活力呢?我觉得这里有被妖魔化的因素,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事实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是缺少品味的人,马克思如果不是才华横溢,他能追求到贵族出生、美丽漂亮的燕妮吗?列宁的演讲才华也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而毛泽东的诗词、书法艺术,超出常人的幽默力,众所周知;周恩来平时情趣爱好广泛,他爱好跳舞、各种体育锻炼等,而朱德平时还与战士们一起打篮球。他们都是很懂得生活、很有情趣、很有个人魅力的。而马克思主义学者是只能知道躲在屋子里查点资料写几篇小文章的人吗?显然不能。
(一)要有一定的兴趣爱好。正如之前所列革命领导人喜欢锻炼一样,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应该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热爱体育运动,比如跑步、滑雪、游泳、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等,平时要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当前兴趣爱好还有很多,比如旅行、读书、摄影、钓鱼、爬山、下象棋等等。不一而足。
(二)要有高级的生活品味。首先,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着装、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仪规范。其次,要多读书、勤思考,要培养自己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特别是不要搞低级趣味的东西,绝对不能去接触黄赌毒。再次,要多接触艺术,懂得艺术殿堂的奥妙,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
(三)要有浓厚的人文情怀。马克思主义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其自身应该要充满浓厚的人文情怀。那么,如何实现这点呢?我觉得首先是要有一定的文史哲功底,闲余的时间要能够多品品国学、品人生。其次,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与底层的人群去接触,了解他们的饮食生活起居。再次,要有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要有一定的公益慈善精神,关心关爱周边的人。最后,要有一种自省意识、价值自觉和修养功夫。
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社会中有这样几种素质,才能为全社会所认可,从而更有利于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来源:求是网 作者:刘海飞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走中国道路有中国道理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