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制造业是构成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大国繁荣发展的关键。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
■现阶段,我国要从根本上振兴实体经济,就是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培育壮大制造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强有力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智能制造取得积极进展,高技术制造业高速发展,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稳中向好,积极变化不断增加,增长态势好于预期。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持续显现,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新兴产业成长制约因素较多,实体经济困难增多,走出困境唯有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发展道路。
■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促进制造业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政策支持向服务支撑四大转变。
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大国繁荣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制造业是构成实体经济的主体,当前我国要从根本上振兴实体经济,就是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培育壮大制造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2010年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增加,制造业大而不强特征更加显现,亟待转型升级。针对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制定了制造强国战略及具体落实方案。在党中央强有力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智能制造取得积极进展,高技术制造业加速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稳中向好,积极变化不断增加。
一是增长态势好于预期。工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制造业效益明显改善。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8个百分点。特别是制造业利润增长12.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利润3.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1%,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同时,制造业投资自去年7月份以来不断企稳回升,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5.8%,延续了持续回升态势,为制造业持续向好注入新动能。自去年3月份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保持在50%的荣枯线之上,制造业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二是去产能进展顺利。制造业运行态势趋好,与去产能成效密切相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近两年我国去除落后产能力度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死灰复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市场秩序有所好转。2016年,退出钢铁产能65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比2016年第四季度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6年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投资下降1.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5.8%。
三是调结构初见成效。除了加大去产能力度,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分化向好态势明显。一方面,高耗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回落。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高新制造行业发展较快。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10.8%,新能源汽车增长40%,智能手机增长9.9%。
二、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一方面,世界经济处于复苏轨道上,但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持续显现,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新兴产业成长制约因素较多,实体经济困难增多。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应对挑战唯有走转型升级发展道路。
低成本优势减弱。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部分高端先进制造回流,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加快发展中低端制造,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面夹击。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劳动力、资源、技术成本增长较快,用电、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税费、社保负担较大,成本优势明显下降。近期,钢铁、有色、化工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连续走高。今年3月份,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0.1%,其中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4.9%,加工工业价格上涨6.5%。这些因素对制造业发展的冲击不容小觑。
化解过剩产能任务仍然繁重。我国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传统行业占比高达86%,高端产品供不应求,无效和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供需两侧错配矛盾突出。2016年,部分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部分产能过剩企业一度借机加大生产投入。去年10月中旬,国内钢材、煤炭价格上涨达到年初以来高点,分别上涨30%、50%;12月份,日均原煤产量达到1003万吨,连续两个月超过1000万吨。受各种因素影响,低端和落后产能规模居高不下,将挤占先进产能发展空间,严重制约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制造业发展的短板问题不容忽视。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增速较快,补短板取得一定成效,但影响制造业转型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严重。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投资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明显。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波动较大,带动制造业增长2.7个百分点。产业分化加剧,传统产业平稳增长的基础不牢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传统产业比重高和能源依赖型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和西部一些地区,发展困难较大。
促进制造业转型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从各地发展实践看,产业、企业、地区协作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地周期长、见效慢,保障措施不足等,也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从国务院大督查反映出的情况看,一些地方政府在落实政策、推进改革方面较为被动,甚至存在观望、等待现象。当前,人力、资金等要素资源进入制造业还不顺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侵权等行为屡见不鲜,需要加快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体制环境。
三、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四大转变
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确定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路线图。当前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促进制造业实现四大转变。
加快升级传统产业,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充分认识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重要性,着力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在做强、做精上下功夫。一是提升产品档次,筑牢产业基础。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大力发展自主品牌,重视发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创新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流程,加强上下游合作,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巩固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二是优化产业链条,实现结构升级。去产能不是简单的“减肥”,而是有计划的强身健体。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产业链的两端发力,在研发设计、市场研究的前端加大资金投入,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的后端优化经营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发展先进产能。三是加快绿色转型,实现集约高效。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加快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链体系,引导实体经济向更加绿色清洁方向发展。
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要加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壮大新经济新动能。一是探索“互联网+”制造新模式。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发挥平台聚合效应,联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商业模式和竞争规则,实现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生产与消费的全面互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拓展价值空间,实现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换。以产品制造为基础,推广定制化售后服务、远程运行维护、精准供应管理等新方式,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大力促进新型制造业发展。三是发挥众创空间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突出应用导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配置技术和装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为主力、小微企业为前沿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圈,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有机融合。
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重视以技术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明确创新方向。要瞄准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围绕产品智能化和工厂智慧化两条主线,加大产品研发中的信息技术融合,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构建基于网络的新型生产方式,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通网络化生产、销售和服务渠道。二是激发创新动力。加大政策支持,创造良好创新环境,帮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及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同时,处理好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优化金融政策,拓展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提高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降低能源资源成本,做强实体经济,提高竞争实力。
逐步完善制度环境,实现政策支持向服务支撑转变。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在市场准入、产学研用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支撑保障。一是注重精准施策。要把顶层设计和精准施策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分析问题,集中火力解决困难。加快制定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加快《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生效,加快试点城市和示范行业先进经验的推广应用。二是建立协作机制。继续扩大放管服改革的惠及范围,鼓励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加强区域协作和对外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推广PPP合作模式,发挥大型企业引领作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三是完善制度规范。进一步细化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实施细则,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确保企业有信心主动融入到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中来。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来源:《求是》 作者:丁茂战 刘海军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第二届中美领军人物论坛举行
下一篇: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