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空间拓展

发布日期:2017-06-10 22:12:06 来源: 作者: 点击:672次 字号:增大 减小
  

   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世界与中国的相关性越来越强,中国方案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得到各方认可。这一方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治理的责任不断上升。这就给当代中国提出了一个现实课题:除了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生产,还能为全球治理作出哪些贡献。

  生态文明的政治叙事

  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最大公约数等,所有这些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概念,无不包含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积极思考,清晰展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要想达成全球共识,实现全球有效治理,首先就要认清全球利益。回顾以往的国际政治议题,诸如国际气候变化、核安全、海洋、极地、网络、反腐败等,都是关涉全球利益的重要议题,都吸引了各国积极参与讨论。这就说明关乎各国的全球利益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全球利益在民族国家框架下也是能够获得积极关照的。

  中国方案和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所以能够赢得认同,就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把地球当作一个有机生态文明整体,而且把平衡和维护这一有机生态文明整体看作是关乎人类命运的最高利益,并能从这个最高利益出发去寻求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就是中国智慧对当代世界的伟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更加生机勃勃。把中国方案引入全球治理体系之中,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获得了空前的自信。这种自信既包含着中国对自身国家发展能力的自信,也包含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自信。正是因为尊重并承认全球利益,而且拿出了充满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才使得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获得高度认可。宏观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新鲜元素才会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全球治理话语的重要议题。这些议题的讨论与展开无不带有深深的中国烙印。

  生态文明何以成为全球普遍性话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仅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拓展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且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高度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竞争的关键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于生态环境演进的不可逆性与长周期性,最终带来的是生态系统的实质性损坏。当代世界面临的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几乎所有全球性问题,无一不和生态承载能力及资源分配有关。就世界整体而言,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民族国家的解决思路和手段需要不断自我超越,努力走到把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生产力同等看待的历史阶段。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就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是非均衡的,但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穷国还是富国、先进国家还是落后国家,不约而同地都处在同一个生态支撑体系当中。发展有快慢先后之分,发展方式有先进落后之别,但全球所有国家人民的生存机会均等,全球生态利益的分配所有国家均沾,全球生态破坏的代价所有国家共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形态与观念形态会日渐衍生为世界各国的最大公约数,而且能够逐渐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承载能力和行动空间。生态环境的正向价值世界各国都能积极分享,生态破坏的负向价值也都要共同承担。当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把世界各国联结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时,这就对全球发展与治理思路提出了全新要求。

 

  转变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全球经济结构,这既是关乎全球环境安全的生态问题,也是关乎全球科学发展的经济问题,更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国家的探索和实践中,率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正是这条新的发展道路,使得中国方案获得世界点赞。

  生态文明观的政治前景与应用

  生态文明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来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所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缓和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宗教、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解决全球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问题。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人居环境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相互支持,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观是一种发展哲学,同时也是一种关乎民族国家和世界和谐相处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就一定要在哲学上和战略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讲,把生态文明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超越西方传统价值观与解决方案的主要资源,应该有着广阔的国际前景与空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中,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空间拓展的主要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利于改善中国自身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又为中国方案的国际应用预留了足够的政治空间。生态文明观,既可以作为自主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又可以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有力手段,在倡导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传播中,实现中国叙事的宏大展开。

 

  (作者系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永利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宁吉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下一篇:全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座谈会召开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