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青少年需要更多“寓教于博”

发布日期:2017-06-15 17:00:56 来源: 作者: 点击:518次 字号:增大 减小
  

   “不参观博物馆,以后考试都难得高分!”今年高考众多涉及文物和历史的考题,让一些家长和学生发出感叹。不过即使参观了博物馆也未必拿得到高分。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余位高考考生,超过8成孩子表示,中小学期间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博物馆一日游”,但多是“转一圈”,写篇日记就完事。(6月13日 《北京日报》)

  博物馆的作用除了让青少年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简单地了解一下历史,认识一下文物,还要把博物馆的历史、文物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据新华社前不久报道:在法国的博物馆,随处可见各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直接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带领学生对着艺术作品授课;有的博物馆则将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与现代生产工具摆放在一起,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使用……这些新颖做法,就是让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如果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经常性地“亲密接触”,中考、高考中那些涉及文物和历史的考题,就不会让学生们深感为难了。比如201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以“车”作文,聚焦“车辆与时代变迁”。这让不少网友联系到北京汽车博物馆,以及该馆今年进行的展览“车@城@人——讲述车与城与人之间的故事”。如果当今的学校语文教育也将这些博物馆展览当作课堂,是不是可以收获意外之喜? 

  真正意义的青少年博物馆教育还应是常态化教育,而非在每年国际博物馆日或其他某个重要时间,象征性组织中小学生到博物馆“一日游”“一日学”。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曾要求各地加强文教结合,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个别地方博物馆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短缺,教育能力也不高,且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如此,博物馆资源便难以与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深度融合,成为青少年的终身课堂。 

  有句名言在业界流传甚广:如果馆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其灵魂。为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国家博物馆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应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关部门应加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拓宽资金来源;建立专业化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队伍,注重培训,建立评估系统。为让青少年享受到更多的“寓教于博”,这些确实应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何勇海)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共同营造“光盘环境”(今日谈)

下一篇:北京经济蓝皮书预测:今年经济增速6.4%左右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