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记者:江苏历史悠长,吴韵汉风、底蕴深厚,您怎么看待文化根脉对于一座城市的价值?
贺云翱:一座城市,离开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城市的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城市的基因、灵魂和特质所在。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白未来往何处去,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忘记初心、失去灵魂。城市作为文化的生命体亦同此理,它沿着历史根脉走到当下,再走向未来。
其次,城市的文化根脉如何呈现?它化作历史街区、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老字号等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各种节庆和特色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被人文化之后的自然遗产,比如南京的紫金山和石头山(今清凉山一带)被称作“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塑造出南京的帝都之气,再比如“金陵四十八景”这样的人文与自然相融的景观,都是城市根脉的具象。
再次,城市的文化根脉还通过城市的历史空间来呈现,以南京为例,六朝的城市空间延续了300多年;杨吴、南唐一改旧容,直到元代,这一阶段的城市空间又是400多年;明代都城再次刷新了此前的城市空间,到民国早期,已是500多年;民国依《首都计划》重构都城,一直影响到今天;当代南京四方延拓,拥江发展,别是一番新制。在最新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唯一的特大城市,超过了杭州和合肥。这五次城市空间大变革,彼此包容、传承发展,文化根脉一直隐藏其间,未曾断流,构成了当代南京的文化基因和城市特征,也构成了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自信、尊严和大气。
记者:我们常说,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您如何看待文化根脉对于一座城市的精神涵养?
贺云翱:文化根脉养育了人的精神,给人以丰厚的享受和创造启迪,带来文化的自信自尊、感恩的意识和爱国情怀,也塑造着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在我生活的南京,人们登临明城墙、在夫子庙逛街、于莫愁湖晨练、到紫金山览胜、去长江路徜徉、往雨花台凭吊,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和心灵滋养。
文化根脉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术名词,它就活在城市空间里,活在居民的日子里,也活在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的眼睛和记忆里。人们常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关系到人的精神层面,有利于人们形成凝聚力、认同感和共同的价值观,进而推动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对一个城市如此,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同样如此。
记者:与经济发展的成就相比,前些年文化根脉的保护在一些城市留下不少遗憾,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贺云翱: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日新月异,在人们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科学规划和未及反省反思的情况下,很多城市的文化根脉就遭到了破坏和伤害,文物、山脉、河流、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都蒙受了损失,存在重物质轻精神、偏眼前轻未来、重经济轻文化、要金钱疏感情的问题,带来了贪大求洋、千城一面、公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下降等弊端,一些城市的文化因此而伤筋动骨。
现在人们都认识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和民生福祉,它包括物质的幸福和精神的幸福、当代人的幸福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城市发展的目标绝不包括数典忘祖。
令人欣慰的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情况在发生变化,习总书记曾要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显然在国家最高决策层,把对民族历史遗产和文化根脉的保护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层面。中国社会逐步进入了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时代,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逛博物馆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很多年轻人还喜欢穿“汉服”,这都是优秀传统文化慢慢复兴的迹象。
记者:对于保护城市文化根脉,您有什么提醒和建议吗?
贺云翱:今后大拆大建的情况会越来越少,文物展示机构、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会越建越多,这是好事。但是,在保护文化根脉上,还有一件事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在新城区要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让人们在这些公共空间里集聚、交流分享,文化才能活起来,这是保护文化根脉的前提条件。
我在南大教书,常常要从市区到仙林上课,新城区的干道两边虽然景观不错,但都是小区的围墙和栅栏,只有地铁口附近才有些人气,这其实是因为在开发过程中过于倚重商业资本力量,而把街道两边原本应该留出的公共空间让开发商卖掉了。因为缺少了生活中随手可及的公共空间,即使设立了一些公园、文化场馆,它们也成了被远距离隔离的孤岛。
对一座城市来说,道路的功能不能仅限于交通尤其是汽车的交通,更要承担文化廊道和公共街市的功能。优秀文化和文化根脉说到底是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思维,只有打造更多的公共空间承载它、传播它,城市的生活才会更健康、更幸福、更和谐。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记者 王宏伟
(责任编辑:雪霁)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