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万能专家”大行其道害了谁

发布日期:2017-07-04 13:40:11 来源: 作者: 点击:566次 字号:增大 减小
  

   在互联互通的时代,注意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奇的财富神话,甚至能够让平民迅速走红、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在这过程中,社会应该宣扬正确的财富观,提醒世人切不可为了一己之利而抛弃真善美。同样,那些粉丝、监管者以及“吃瓜群众”,也请理性一些吧。随意的传播和事不关己的姿态,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帮凶

  从“万能专家”刘洪斌到“女德讲师”丁璇,从虚假医药广告到伪国学传播,各路所谓大师层出不穷,让人们对浮躁功利和道德危机的理解越来越直观,也越来越深刻。打开网络,各种愤慨之声充斥其间,似乎正义的力量远远压过邪恶。然而,观察这些年来发生的一些负能量事件,却让人有种感觉:每一次的邪恶虽然在一片讨伐声中离开了公众视野,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惩处,甚至还得到了便宜、逍遥于问责之外。人们不禁要追问:每一次逃脱是否潜藏着下一次邪恶的发生?倘若这个逻辑怪圈一再上演,势必会冲垮社会的良知底线。

  以国学为例,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崇敬的词汇。但现在很多时候,国学不幸沦落为商业化的热点。各种冠以国学大师抬头的“高人雅士”粉墨登场,凭借断章取义的粗浅理解和惊人的口才能力,胡乱诠释国学理念。这种说教永远是针对别人的,只有利益得失计较才是自己的大事。每当数钱数到手抽筋之时,誓把国学进行到底的决心充满了全身每一个细胞,到底有没有还原老祖宗的真实意思,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这被“美其名曰”地解释为:老祖宗与时俱进了,更应该为我所用。

  谈及这些,总有些莫名的悲哀。所谓伪者,便是假。伪医生、伪国学、伪新闻……这些诸多的“伪”,在互联互通时代应该不难辨别。然而,“伪”能大行其道,并不是因为伪装水平达到了无法分辨的地步,而更多是在于人们的盲信和懒惰。有时候,稍微动手查查个人背景,搜索下新闻的出处或者打个电话问问知情人,答案就显而易见。可即便是举手之劳,却鲜有人去作为。直到事件曝光,人们群起而攻之,似乎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法。但这种方法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遭受伤害为前提和代价的,岂不令人悲痛?

  扭曲的逻辑结果,必然蕴含着扭曲的初始原因。当下,这种扭曲就是一夜暴富的价值追求。当“宁在宝马车上哭”的宣言遭受众人口伐唾弃之时,它又在多大程度上道出了一些人的内心欲望?当所谓国学大师漫步江湖之时,人们在意的是他的“江湖地位”以及谁会来聆听学习,此时讲的人到底讲的是对是错就无关紧要了。因为谁被邀请来讲以及学习中结交了谁,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这从“万能专家”和“女德讲师”的经历也能得到印证。刘洪斌能够纵横多个地方电视台而“所向披靡”,一个初中学历且笃信佛教的丁璇能够获得某地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之地位,难道真是因为其造诣超人,难道就没有人质疑过真伪?这中间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坦率地讲,商家超越道德底线的虚假广告炒作,谋求的是一己之私;播放广告的媒体则可以分得一杯羹;监管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似乎也不吃亏……但是,当这些虚假药物进入病人的口中之时,我们还能坐视不管、独善其身吗?同样的道理,当培训机构包装出大师之后,一方甚至几方得到了利益重谢,另一方得到了关注,似乎是何乐而不为?但是,当理解肤浅甚至粗俗、落后、反现代的说教灌输给众人时,谁又能保证听众真的不被洗脑,最后逐渐影响社会和谐与进步?一旦恶果结成,不仅是现代教育的悲哀,更是国家发展的不幸。

  有人可能会说:好在有互联网等新兴力量的帮助,才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到了这些奇怪的东西。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加大了扭曲的程度。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类游离在法律边缘的一些网络主播和不断制造假新闻的网络写手。他们深信,只有制造是非才有看点,有了看点才有关注,有了关注才有利益。每一个活跃于互联网之上的“高手”,都懂得利用这个传播规律、商业规律。而现实给出的反馈是,遵循这个规律就可以粉丝无数,一夜暴富也将不再遥远。这是不是一种更令人悲哀的现状呢?

  说实话,电视也好,互联网也罢,全媒体传播本身没有是非对错。这些新生的传播工具究竟能够带来怎样的影响,关键取决于那些使用这些工具的人。在互联互通的时代,注意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奇的财富神话,甚至能够让平民迅速走红、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应该宣扬正确的财富观,提醒世人切不可为了一己之利而抛弃真善美。同样,那些粉丝、监管者以及“吃瓜群众”,也请理性一些吧。随意的传播和事不关己的姿态,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帮凶。严格来说,它并不能通过事后谩骂而减轻曾经助纣为孽的恶劣程度。

  就此而言,我们都应扪心自问:当注意力能够快速敛财之时,有多少人会真正在意注意力传播的道德是非?也许每一个时代都有负能量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这些负能量不应该成为时代的宿命,而应该是时代需要集体反思和化解的内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胡晓鹏

分享到: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强降雨致广西大面积洪涝灾害 109多万人受灾

下一篇:打造人工智能高地,抓住三方面发力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