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上,打赢脱贫攻坚战
日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惠及亿万中国人民,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国家贫困县数量首次实现了净减少。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壮大与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强,过去5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已经大幅减少,剩下的脱贫“硬骨头”也有望在2020年前被逐渐消化,脱贫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打赢脱贫攻坚战将指日可待。
已经取得关键进展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令人欣慰的是,过去5年,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2012年底时,我们国家有9899万贫困人口,到2017年底还剩3046万人,5年时间里减少了6853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间年均减少600多万人以及2001年到2010年间年均减少700多万人相比,数字规模几乎是翻番的。”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增幅比全国农村农民收入增幅高2.5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在山西省原平市子干乡子干村党支部书记栗翠田看来,贫困的帽子不会跟着人一生,就看能不能激发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5年多前,村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虽不是整体上的国家级贫困村,但村里也有100多个贫困人口。经过脱贫攻坚的持续努力,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8300元,贫困人口只剩下了3人。”栗翠田谈及近年来的扶贫成就颇有感触。
更加注重扶贫质量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接下来扶贫攻坚面临的都是“硬骨头”,扶贫也要从数量导向进一步转型质量导向。
“目前,还没有脱贫的人口主要集中于集中连片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要想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我们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引导这些地区形成像样的产业,培育有生存能力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则要提升脱贫质量,避免脱困户因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外界因素再次返贫。”李国祥说。
刘永富表示,脱贫后是不是容易返贫,关键看地区发展环境条件是否改善,贫困群众是否享受到了公共服务,同时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是不是有转变,劳动技能是不是有提升,是不是根据当地情况和本人的能力建立了稳定的收入渠道。如果稳定的收入渠道真正建立起来了,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提高了,返贫群众恢复生产就可以脱贫了。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焦斌龙说,尽管一些扶贫干部帮助农民们用各种手段销售,为其解了燃眉之急,但这种方法不可持续。为此,他建议整合涉农信息,建立全国联网的涉农信息平台,覆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以保证产业扶贫效果。
社会生态统筹兼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和文化等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今后的脱贫攻坚,将会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比如,对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可以鼓励其发展特色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则应采取异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将群众安置在自然要素更好的地方;对于民众搬迁意愿低、搬迁成本高的地方,则可以采取生态就地修复策略,创设植树、护林、保育等公益性岗位,来解决当地就业并实现长期意义。”李国祥说。
今年两会上,不少省份也透露了在扶贫当中的工作思路。四川计划未来3年新增转移就业30万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43万多人,继续抓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着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内蒙古今年将深化电商扶贫,培育一批知名农畜产品品牌,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电商就业创业,为更多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建议,2020年之后应关注扶贫质量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让农村公共政策的红利更大比例地流向低收入人口。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俊岭
(责任编辑:黄朝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