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生物学团队支部全体党员而言,4月1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下午,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参加了支部“两学一做”专题组织生活会。
组织生活会(支部提供)
“糖生物学团队支部的创立本身就是创新。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组建党支部,对大学基层党支部构建模式作了有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有机结合,政治成长和业务成长相辅相成,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教育方式;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担任党支部书记,难能可贵。希望支部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在全校做出示范!” 李书记热情的话语让大家深受激励。
2010年成立的理学院糖生物学科研团队,成员以新生代为主,年龄轻、学历高、大多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2014年4月团队支部建立以来,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引领了这支团队的创新发展。
团队成绩令人瞩目:2014年支部发表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高质量科研论文(影响因子5.0以上)比例约占全校当年的10%,发表者中党员占到100%。常银成和杨魁同学在化学研究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一篇影响因子为11.261的论文,杨魁同学在国际著名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发表一篇影响因子为8.354的论文。共有3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名获得“校长奖学金”,1名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资助项目。
去年11月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首页要闻栏目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裴志超教授团队在智能纳米药物/siRNA双负载体系的研究取得新进展》为题进行了报道。
两年时间里,支部已发展党员1人,预备党员1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得到充分展示。
特色鲜明的学术型基层党支部的创建,有力推动了科研团队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我校基层党建工作新领域,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了一系列探索性成果。
“不仅要求他们业务‘专’ 还要求他们思想‘红’”
近年来,随着我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的加大,汇聚着大批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留学归国人员、海归骨干教师的创新平台、学术团队等科研团队涌现,他们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已经成为我校学术实力的支撑力量。但多年的学术生涯以及海外留学经历,使得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对国内政治生活的概念比较模糊,在海归人才队伍中,党员人数偏少。新形势下,在这个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014年新春伊始,理学院党委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出了“党支部建在科研创新团队”的构想:采取教授(导师)和研究生有机结合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将党建工作渗透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环节,形成以党建带科研,以科研促党建的工作格局,引领科研团队向更高层次的学术创新目标发展。
2014年4月22日,学院决定在有着29年党龄、曾在瑞典留学10年的我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裴志超的糖生物学科研团队里组建成立“糖生物学团队支部”,裴志超教授担任党支部书记。
“我们院党委不仅要求他们业务‘专’,还要求他们思想‘红’,以此带动全学院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开展!”学院党委书记王吉成说。
“科研团队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使导师具有‘双导师’的身份,这样有利于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优秀科研人才培养相结合。”院长高锦明评价道。
“‘革命尚未成功’我还得加倍努力”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对一个团队而言,领头人无疑起着引领全局的作用。裴志超,这位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化学系博士学位、在海外工作生活达十年的农家子弟,从小就对党怀着朴素的浓浓情愫。
“在瑞典的日子,我始终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工作中争创优秀,在政治观点、一言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爱国。在外十年,我一直没有放弃对党的理想与信念的追求。”裴志超说。
凭自己的努力和业绩,他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并曾先后得到胡锦涛主席、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我们广大留学生在放眼世界的同时,也一定要胸怀祖国,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祖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以优异的成绩和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2006年4月,在中国驻瑞典使馆举行的2005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皇家工学院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裴志超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
“‘爱国’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字眼,它包含着真实的情感。我打算毕业后争取到英国牛津大学糖化学生物中心博士后研修机会,将来能在国内大学里建立一个糖化学生物研究中心!”他郑重宣告。
那次会后,裴志超教授将他获得的5000美元奖学金捐献给了母校—河南省武陟虹桥乡中学,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2010年7月,满怀报国热情,裴志超离开生活了十年的瑞典。租出别墅,理好行囊,他和夫人裴玉新博士一起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员。
不久,裴志超就组建起了糖化学生物学科研创新团队。
“人不仅要有理想,而且要有崇高的理想。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重要时期的中学阶段,我就树立了将来成为又红又专人才的远大目标。2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真是感慨万千!” 裴教授深情地说,“‘红’与许许多多人民的公仆比起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专’与很多教授们比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革命尚未成功’,我还得加倍努力啊!”
带着这种对党的质朴情怀,担任支部书记后,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裴教授就着手在完善组织建设、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团队凝聚力、加强学术交流与指导、构建温馨支部之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党建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有责任带领我们团队用党性来武装思想,用信念来指导行动,推动团队不断进步!”
“身边的党员让我们学有目标”
党支部成立后,即把团队的思想建设摆在了首位。异国文化的冲击及年龄阅历的影响,使这支团队价值观念多元化,常年的潜心学术研究,也造成他们与中国现实社会稍有脱节,但他们大多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事业心。如何针对性做好这支队伍的思想工作,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成为支部工作的新课题。
成立之初,支部就开始建章立制,将各类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常态化。党支部指导团队先后开展了“建党93周年庆七一”座谈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交流会、“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读书感言等活动,使团队成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同时,他们把规范党员组织生活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作为重中之重任务来抓,要求非党员研究生列席支部组织生活,把思想政治、现实表现作为发展预备党员的首要条件,认真听取支部成员的意见,经全面考察来确定发展对象。
“在科研上不断创新并取得突出成绩,是党支部每位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最好体现!”裴志超教授说。每到周日的晚上,夜幕来临,华灯初上,这是一周一次的seminar,支部要求团队全体成员参加。4-5名研究生在seminar上作主题发言,导师点评,内容涉及研究方法、研究进展、创新亮点等,全程要求英语对话。“这非常锻炼人,也增加了我们的自信心和支部的凝聚力。”党员卢玉超说。截止目前,例会已经举办了60余场次。
此外,支部还先后邀请了国际知名专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学院Olof Ramstroem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学伟教授,国家杰青、湖南大学张晓兵教授,国家杰青、吉林大学孙俊奇教授等多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团队研究生做学术报告,开阔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
“党员带群众,师兄带师弟。”作为在支部书记和研究生导师的双重身份,裴志超教授总是这样要求大家,党员们个个以身作则,将“传、帮、带”的思想落实到每一天的实验和探索中。
“身边的党员让我们学有目标,信仰和理想让我们干有方向。我要以那些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党员作为自己的榜样,力争早日取得创新性成果,做一名优秀的党员博士研究生。”作为支部新成员的常银成同学在谈及自己入党前后的思想变化时说。
“这是一个有信仰、有激情、有理想的大家庭”
每到周末,是糖生物学团队支部“法定”的运动健身进行时。夕阳余晖下,老师和同学们手持球拍,在运动场上精彩竞技。那跳跃的身姿,朗朗的笑声,无不昭示着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轻团队的风采。在理学院“研究生羽毛球友谊赛”中,他们分别取得了男双亚军、混双亚军的好成绩。
“党支部非常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学院开展团队成员心理辅导教育工作,党支部还充分联合导师结合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性格特征等分类指导,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党支部形成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议事规则,按照学院要求承担起了团队内部的奖助评定工作。”裴教授介绍说,“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我们就是想构建一个温馨的支部之家。”
入党积极分子王贝贝记得自己当初做环糖合成时曾经低落彷徨过,在师兄们的鼓励下,他终于在屡败屡试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我要向他们学习,尽快取得科研成果,力争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糖生物学团队支部的一员。”
“这是一个让人有思想、有信仰、有激情、有理想的大家庭。”在新生侯晨曦的眼中,师兄师姐们严谨细致的帮助,真诚和谐的相处,让她深深地感到原来实验室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姿多彩。谈到进入实验室短短几个月收获,她开心地说:“在党员卢玉超师兄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现在已能独立设计合成一些目标化合物,每当看到那干净准确的表征数据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未来几年研究生学习中科研创新的信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队。相信糖生物学团队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将会不断彰显,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将会不断增强,团队科研创新能力将会不断提升,明日的支部之花将会开得更加娇艳。
支部成员合影(支部提供)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站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下一篇:互助以党建促脱贫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