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航天精神 点燃青春梦想
——迎首个“中国航天日”听航天老专家讲那过去的故事
他们从国家百业待举的艰难时期走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筑起国之利器;他们满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壮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活着干、死了算的铮铮誓言;他们所从事的就是不能说的秘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是对他们故事的最好诠释。他们就是中国航天人!4月20日,航天三院后勤集团团委携手六院101所团委组织团员青年一起来迎接对中国航天人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个“中国航天日”。
听航天老专家讲那过去的故事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今天,当听着一位耄耋之年的航天老专家将航天故事娓娓道来时,更加觉得奋斗的青春是最美丽之源。
“作为航天事业的一份子,我觉得我有责任对年轻人有个交代,那就是关于航天的过去”,101所原所长、航天老专家张正在一开讲中便这样说道。年满80岁的张老,依然精神矍铄,一种航天人独有的气质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了对年轻人的责任,张老作了特别的准备,在他自备的讲稿中,密密麻麻写满了要讲述的内容,还有反反复复修改的痕迹,令人为之动容。关于航天故事,他讲道:中国搞火箭导弹事业,就得横下一条心自己干;关于航天精神,他认为:航天精神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从航天事业起步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关于航天速度,他强调: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咬紧牙关也得把它干出来。
“还记得从南航毕业来到北京的日子,直到3天的保密教育结束,从前门颠簸了大半个北京城到达云岗,我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投身了航天事业,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张老自豪而感慨的回忆道。
那么远又这么近的钱学森
张老对钱学森有着很多生动的回忆:“每次听他的报告,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思想上,对我都有很大的裨益”“试验比设计更重要,火箭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试验出来的”“在苏联专家突然撤离的艰难环境下,成功研制出‘东风二号’”“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了‘两弹结合’”……听着张老的述说,第一次感觉那么远的“两弹一星”元勋又这么近的呈现在眼前。
走在101所的厂区,站在“东风二号”导弹弹体之前,令人不由得想起钱学森、梁思礼等老一辈航天人,原本是要把“生气”变为“争气”的“东风二号”,却在第一次发射时惨痛收尾。之后钱学森总结出“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这一经历也是梁思礼后来提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直接原因。而在失败中总结出的深刻教训,也成为我国此后火箭、导弹、卫星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经验。
“这个地方是钱学森曾经工作过的试验室,后因有毒气体影响而关闭,电影《钱学森》拍摄时也曾在此地取景”,101所团委负责人介绍到。看着眼前这座已破旧废弃的试验室,通过电影《钱学森》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场景浮现在眼前,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不觉中又一次感到离钱老这么近。
“了解的越多,我们就越感动”,《钱学森》的编剧陶纯感慨道。这不仅是钱学森留给世人的印象,也正是中国航天人最真实的写照。
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航天”
长征一号、东风二号、两弹结合、聂荣臻、钱学森、梁思礼……,还有那航天过去和现在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如此清晰挥之不去,对于青年人来说,这是一次学习航天精神的实践活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科学是不讲情面的,他不会迁就人们的情感”,在“东风二号”失败之时,钱学森曾经这样讲道。我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印证了航天科工人对待科学探索的态度。
作为飞航后勤保障战线上的一员,虽然没有像科研人员一样奋战在航天战线的最前沿,却是飞航事业蓬勃发展的保障基石,每一个角色都是三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用心去工作,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家国情怀,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航天”,传递“青春+”的正能量,用奋斗的青春贡献飞航后勤转型发展之中。(
(责任编辑:罗婷)
下一篇:永联村:做合格党员,从戴党徽开始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