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罗源鉴江:“海上党支部”搭建“连心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9月1日讯贵州青年王明祥是一名党员。过去6年中,他一直在罗源鉴江海域打工养殖鲍鱼。他闲暇时多是独自玩手机,除了老乡和雇主,跟本地人鲜有往来。“以前我喜欢呆在海上,自由自在。”但时间久了,他直言“枯燥得很”。但最近两个月,王明祥的工作生活悄然发生许多变化,朋友圈突破了乡土的界限,同行之间的技术交流让彼此都获益匪浅。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今年6月27日,罗源边防大队与鉴江镇党委联手成立“海上临时党支部”,将“党员之家”建到鉴江海域的渔排上。王明祥等60多名海上流动党员不用上岸也能过上组织生活,他们在学习、践行“两学一做”活动中找到新方向,焕发新活力。
渔排上建“党员之家”
罗源县鉴江镇是历史悠久的渔业大镇。17.6平方公里的养殖区分布着858个大小渔排,海上从业人员2000多人。
鉴江边防派出所所长郑华介绍,今年上半年,边防部门与鉴江镇党委经过摸底调查,发现海上有不少流动党员。“他们分布散,流动快,与党组织常失联,参加组织生活难,党员的作用难发挥。”
罗源边防大队与鉴江镇党委多次磋商之后,决定以鉴江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为依托,通过“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的方式,将“党员之家”建到渔排上。今年6月底,“海上临时党支部”揭牌成立,鉴江镇党委组织委员周晨曦被推选为临时党支部书记。1个多月里,党支部多次举办“两学一做”专题讲座,组织党员学习掌握新精神、新要求。
周晨曦介绍说,目前“海上临时党支部”已经和60多名海上流动党员建立联系,包括本地长期在鉴江海域劳作的渔民,也有部分来自贵州、四川和海南的养殖工人。
“海上临时党支部”的成立,为海上流动党员与地方党组织搭起“连心桥”,填补了地方党组织对海上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空白。
延伸海上治安触角
鉴江海域上被称为“渔排110”的“海上警务室”距海岸100多米远,四周大小渔排星罗棋布,绵延数千米。“海上警务室”主要应对各类渔民纠纷及突发事件,如今这里加挂“海上临时党支部”的招牌,成了海上流动党员的“家”。
郑华介绍说,这些年海上作业人员日渐增多,海域治安管控难度很大。“海上流动党员对海域很熟悉,他们在协助抓捕海上在逃人员、调解各类渔民纠纷上,是民警的好帮手。”
海域养殖区纠纷多,过去参与调解的主要是民警和渔排中心户,现在,被党支部召唤到一起的党员们主动介入,让调解工作更顺畅了。不久前,一名贵州工人开小船不慎割断一养殖户养殖区的缆绳,双方因赔偿问题起争执。“临时党支部”里的当地渔民和贵州工人知悉后都到场参与调解,当天就达成和解付清了赔偿款。
“海上临时党支部”为海上流动党员与边防民警搭起了“连心桥”,在海域治安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海上临时党支部’是我们依托海上流动党员力量,建立警民联手管边护海新机制的一次探索尝试。”罗源边防大队大队长张敏说,在“海上临时党支部”成立1个多月里,已协助调解大小海域纠纷13起,当场调解成功率92.3%,海上盗窃、抢劫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00%。
今年1号台风“尼伯特”来袭之前,临时党支部还协助边防大队转移300名海上养殖人员。
海上浮城的“连心桥”
8月31日,在“海上临时党支部”不到50米处有片渔排,云南籍父子杨万勇、杨宏正在忙活。他们不断从渔排里捞起网笼,打开放入紫菜和龙须菜,再甩手丢入水中。这种给鲍鱼喂食的生计,每天要重复几百次。
杨万勇除了每天的工作,闲暇时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和鉴江镇边防派出所民警一起走渔排、访渔民。
“海上临时党支部”也为海上流动党员与渔民、工人之间搭起了“连心桥”,及时收集渔民呼声和诉求,为当地海域发展献计献策。杨万勇介绍说:“临时党支部将党员们分成小组,每天配合鉴江边防派出所官兵到各渔排走访,遇到新来的养殖工人,我们都要帮着摸个底。遇到新来的养殖生手,我们还教他养殖技术。”
“民警对海上群众的底数清、情况明,能更好地团结带动海上党员发挥作用。”郑华说,现在,海上党员能够自发融入鉴江海上养殖发展,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哪里有需要,就跟进到哪里。
(本报特约记者 张杰 本报记者 陈钦祥)
(责任编辑:罗婷)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