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接地气的“大”医院

发布日期:2016-11-06 12:46:09 来源: 作者: 点击:1431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本网讯:在当今国人眼中,虽然同是救死扶伤的医院,但是社区医院在城市中的地位仅仅与乡村诊所平起平坐。环境差、设备老、药不全、医生少、水平低、下班早等等这些缺憾使得社区医院只能在气派的大医院辐射不到的角落惨淡经营着,很像是离大商超有些距离的便民小商店,卖瓶酱油卖瓶醋,仅此而已。

         位于西直门的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应该是仅有的例外,它“藏匿”在西直门内大街的北侧闹市,一条小道把它的幽静与外面的喧嚣连结在了一起。过往的人们是不会注意到它因为只有在人们有了那些无奈的需求时才会想起来寻找它,与它产生交集。它是一家刚落成不久的社区医院,是由一个不大景气的手机市场改建而成的,或许是因为并没有聚起太多的铜臭气,所以它才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洗去铅华,唤来天使传爱在人间。为进一步抓好社区妇幼保健工作,营造妇幼保健工作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良性发展,提高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而为之努力奋斗着。

         它的门脸与普通意义上的社区医院没有分别,小气的任谁也看不出这是一家医院。然而一旦人们踏进大门,眼前整洁光亮的厅堂便会把那个寒酸简破的门庭挤出脑海。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是曾经流行过的私人会所,“金玉其内,败絮其外”。如果人们再细细地走上一圈,好好体验一番,心中只能迸出震撼的感觉。这家社区医院是一个四层的小楼,一楼的大堂虽然不太宽敞,但是充满了明亮而富有现代化舒适的气氛,让走进来的人们有一种在大医院就诊的感觉,却少了在大医院里特有的喧嚣与不安的心境。医院内的结构和装饰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提示牌、宣传栏等这些体现细节的设计也都颇具人性化,无论是内容还是色调,都显示出平和与温馨,让每一个匆匆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放缓了脚步心平气和地与“天使”们对话。这些提示性的标牌被李院长形容为“会说话的眼睛”,想一想确实很形象,就像人们在交流的时候,除了用双耳接收信息以外,眼睛的对视更能捕捉更深一层的内容。李院长对这些“眼睛”格外青睐,她总是在介绍医院情况的时候刻意提起,不吝溢美之词,因为这是一些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用心做出来的。

        其实,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李玉玲院长与同仁用心力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这位给人以干练感觉的李院长,把多年来从事医疗工作的积累以及自己从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感悟加上思想上对未来的构想全部倾注到了这里,从筹建到开业再到经营,连接着每一个时间节点的时间段里都印有她的心血,并且在整个四层楼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有所体现。李院长对当前国内社区医院的现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因为她对发达国家社区医院有很深入的研究,她提起过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那个医生:当阿甘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为阿甘做矫形手术的医生是他,当阿甘的妈妈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守在病床前的医生还是他。几十年来,他一直在阿甘生活的社区里服务。这就是国外社区医院服务的真实写照!并且,她把那些先进国家社区医院的成熟经验进行过精彩的论述: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在当地叫GP。没有特殊情况,这位医生一生中是不会变更的,病人有什么健康问题或小病,首先去看家庭医生,一般的感冒发热等常见病、多发病都可以治好;且由于医生对病人的情况较了解,更便于治疗。如果GP觉得不能治疗,则转到相应的专科医生处治疗,出院后,再到社区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患者可尽快治疗,减少痛苦,节省费用。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社区医院,设备及医护人员水平基本相同。

         所以,在发达国家的专科医院或教学医院(相当于我国的三级医院)里,很难见到众多的常见病患者,因为很多患者在家庭医生、社区医院中得到了分流和治疗。这种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他们的疾病得到了恰当与及时的有效治疗。各类、各级医院有相应的患者群,一定程度地避免了小医院无病人、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

          德国: 在德国,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区护理就有了较快的发展,1992年全国已有1万家护士站,4500个家政服务中心,约有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护理服务中主要有家政人员(从事家政事务)、护理员(协助护士做好生活护理)、护士(主要从事护理专业工作)。无论是护士还是护理员,均要求有5年以上的医院工作经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年人,儿童、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为慢性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康复和护理工作。每个护士站每周碰头2~3次,所有护士一起讨论护理计划和对病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事随时联络,每7个护理站归一个总部管理。同时,各州护理技术监测协会定期对各护士站进行考核和验收。

        美国:美国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的人都是从社区医院转诊,社区医生能根据每名居民的实际情况找到更合适的就诊医院和医生。系统、科学、严格的培训体系保证了家庭医生的素质。美国的家庭医生通常每日诊疗10余名已预约的患者,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到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从孕产妇保健到儿童疫苗接种,从节育手术到外伤缝合、骨折复位固定等。

          全科医生诊室中有化验室、X线检查室,常规检查立等可取。除了医生护士外,还有医生助理和社会工作者帮助处理一些诊疗前或医疗保险方面的事宜。医生和病人之间既是医患关系又是彼此信任的朋友,诊疗过程是以商量的口吻进行的,医生提出不同的建议,帮病人选择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

          健康教育是家庭医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为三年级学生讲吸烟的危害时,他们除了做肺活量、呼吸气体中焦油含量等一些检查外,还让孩子们自己列举出吸烟的坏处。医生帮孩子们算出不吸烟10年可以节省16800美元。孩子们面对这笔巨款,有的说要买房,有的要买衣服,有的要买游戏机,还有的说要救助穷人。

         日本:日本的社区保健是根据《地域保健法》、《保健疗法》的规定,至1994年各都道府、政令府、特别行政区都设立了保健所、保健中心,全国共有保健所848所,市街村保健中心1241所,各类保健机构中保健护士达到2万余人,为日本国民健康实施全民保健工作。同时日本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促进社区保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社区人员进入40岁即开始建立健康手册,开展基本的健康教育、健康诊查等。

          新加坡:新加坡政府主张减少医疗消费,因而70%的住院病人是急诊入院,大量慢性病病人集中在社区内治疗和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护理多由护士承担。因此,新加坡把社区服务摆到了重要的位置。鉴于此种情况,政府加大了对社区保健的财政投入,如在设有急诊的综合性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在社区综合诊所建立护理中心,还建立了护理之家“老年人长托”,逐渐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中心——护理之家——白日护理转诊的服务网络,比较好地解决了老年患者的就医护理问题。

          英国:众所周知,“英国医疗模式”正在国内升温。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英国,社区医院的医生数量占到医生总数的近50%,平均约每2000人就拥有一个社区全科医生。也就是说,社区的居民可以在家门口长期享受到各种医疗服务。

        如果不是很急的毛病,一般先约GP就诊,即通用的家庭医师,他们通常在遍布英国城乡的社区诊所工作,很方便的。至于急诊,就要到医院。英国医疗机构分为社区诊所和医院,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医院为基础的专门医师服务。

         除了急诊,英国医院还设有很多不同的专科,接受社区诊所GP的转介。比方我腹部觉得不适,约了社区的GP看,要是社区大夫觉得问题比较严重,就转介给医院的专科大夫,做进一步的诊治。当然,社区大夫觉得有把握治疗,就在社区诊所解决问题。而且,无论看社区大夫、急诊,还是专科大夫,都是免费的。就是说,在英国无论你是穷是富,无论到社区看GP、挂急诊,还是由社区大夫转介给专科大夫,甚至住院和生孩子,私人都无须付费就可得到医疗服务,这些费用全部由英国政府埋单。

 

       李院长曾经在英国进行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她的体会颇深,也就是从那时起,她立志要在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同胞做一些切实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的思想里有一整套的切实可行的社区医院的发展与提高的思路,西直门社区医院就是她践行自己誓言和实现自身理想的最合适的场所。

         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有幸”与其结缘的病人们来说,称得上是一所“大”医院,一所接地气的“大”医院。而我们所有的普普通通的病人也希望有这份“荣幸”,那么,我们就祈祷吧,祈祷中华大地的所有的医院都能成为接地气的“大”医院。李玉玲总在说: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重点在软件建设方面下功夫,提高妇幼保健医务人员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争取在妇幼保健工作领域有所突破,再创辉煌。

 

 

 

分享到:

(责任编辑:易苏辉)

上一篇:福州大学:社会实践组建临时党支部 “两学一做”假期不断档

下一篇:非公互联网企业汇医在线成立党支部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