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安徽理工大学发挥学生党员主动意识 促党建工作

发布日期:2016-11-17 18:50:51 来源: 作者: 点击:1764次 字号:增大 减小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荣获校“先进党支部”和校“基层特色实践项目二等奖等荣誉称号或奖项,支部成员1人获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称号,3人分别获2015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和全省励志成长成才先进学生典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和安徽省第九届青年优秀志愿者称号,3人获校、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截至2016年6月有党员98名,其中教师党员5名,学生党员93名,正式党员39名,预备党员59名。

  三年多来,学生第四党支部遵循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教育基本规律,找准学生成长成才“渴望点”和“需求点”,以“尊重每一类乃至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点,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师生共长”工作理念和“个性成长,分类成才”育人理念,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拓展、以点带面、影响一片”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学生党员“个性成长+差异发展”特色孵化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党员“自主学习、主动成长、勤于探究、善于创新”,实现了学生党员个体全面发展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激发学生党员“主动成长”意识,锻造“学习力”,生成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励志人物”事迹或“可视化”震撼情境,激发学生党员“主动成长”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及时引入“学习互助团队”力量,着力提升学生党员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塑造自我“潜力无所不能,舍我其谁”精气神,强化主动学习吸附力,引领学生党员深刻认识到“学习力是自我发展持久核心竞争力”价值取向。

  (二)打造“开放互动+体验共享”协同成长平台

  1.摘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文章,锻炼系统思考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学习互助小组”学习研究已摘编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文章,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和“政治定力”。每次学习会上,学生党员轮流发表意见,阐述自己观点。组织学生开展“命题式话题评论”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

  2.“观”新闻“话”感受:《新闻联播》碎片化“移动互联”学习。各学生党员学习互助小组每周定期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青春中国说》等节目里,把这些已经不大为大学生们所接触,却对大学生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时尚而流行的编辑,引导学生加以生动、接地气的点评,融入和强化引导功能,润物无声地发挥“宣教”作用,启发同学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党员国家情怀。

  3.立足差异,分类培养,促使学生党员“差异化个性化成长”。在前期试点基础上,结合学生第四党支部53名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组建成立四支类型各异大学生探究性发展团队,引导学生党员善于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党员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开发个性化学生党员多元互动异质型群体协同培育平台,突出辅导员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主动成长”自觉性,强化对学生群体分层分类“精细化”和“差异化”培养,促使学生将自我“差异”转化成未来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生有差异地进步和成长,使“差异”成为推动学生个体发展的动力,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4.社会实践“沉下去”,改善“心智模式”。促使高校学生党员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学生党员走进基层、亲近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汲取鲜活经验,改善心智模式,把个人的聪明智慧、过硬本领投身于服务群众的伟大实践之中。至今已成功组建1支省级重点团队,2支校级重点团队,完成调研报告4篇,其中《安徽省中小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和《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分获全省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一、二等奖。

  5.科学探究“钻进去”,激发“创新潜能”。“党员探究性学习发展团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性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申请国家专利26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2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目前已成功立项6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部结题。其中4项结题结论为“优秀”等次。团队成员发表省级学术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篇。

  6.强化“典型示范”,打造学习探究“群体效应”。一名学生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培育出郭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科技创新类)提名奖)、张克辉(全省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韦明照(一年申请专利45项,授权18项)、马瑶(安徽省体育运动道德风尚奖和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推荐候选人)等一批学生典型。其中郭靖同学事迹入选“向上向善进行时—全国大学生道德实践优秀事迹征集展示活动”。作为班长的学生党员张克辉在自身成长同时不忘带领学生飞翔。在其影响下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活动,班级创新氛围浓厚。班级同学参加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比例高达87.5%;全班同学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21项,获奖12项,其中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5人次;获批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申报校大学生科研项目5项,获批2项;申报省大学生科普创意大赛作品11件;目前已累计申请专利58项,目前班级85%同学人手一项专利。

  7.率先垂范,全力打造“师生成长学习共同体”。支委会教师党员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注重将经验上升为科学,辛苦转化为研究成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党员成长。2015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省振兴计划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和校级重大教改研究项目、省级“土木年华”创客教育实验室项目,支委会成员发表党建与学生工作论文4篇,校思政研究会课题2项。

  (三)素质养成:党员身份“亮起来”,先锋表率“做起来,党员形象“树起来”

  在支部全体师生党员共同努力下,学生党员自身成长进步明显加快,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意识明显增强,凝聚、引领普通学生能力明显提升,概括起来即为:党员身份“亮了起来”,先锋表率“做了起来,党员形象“树了起来”。

  1.试行党小组“组长提名轮岗制”。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细胞,细胞健康,支部成长。2014年学生第四党支部制定党小组组长选举办法,34名学生党员分为3个党小组,党小组实行“年度考核制”。党小组长人选由每组学生党员获得绝对多数提名,并公开选举产生,组长当选确定后,由其提名副组长1-2名人选,经全体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党小组产生后,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报党支部批准。党小组年度考核时,党支部采取工作创新项目和工作成果汇报的形式进行考核表彰,这种管理模式是实现民主管理,增强自主管理意识有益实践。实行“组长提名轮岗制”以来,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民主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了。

  2.试行“笔尖上的交流—学生党员周志制”。从该支部学生党员中,遴选10名学生党员担任“班级信息员”。班级信息员和党小组组长坚持每周写周志,分别把班级同学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各党小组成员思想状况、学习和生活学习情况整理成“班情”和“组情”,上报党支部成员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能第一时间掌握“学情”,辅导员坚持“高度重视、反映及时、突出实效”原则,及时回复和反馈,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遇实际问题,开展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试行一年来,学生遇到问题也敢于主动交流了,敢于表达了,学生和党员老师,师生关系更密切、更融洽、更和谐了。

  3.试点成立学生党员“安全文明宿舍”创建小组,设立“学生党员安全文明示范岗”。2015年4月,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在学生党员“四带头”安全文明我先行活动中,成立了8个学生党员“安全文明宿舍”创建小组,试点启动“学生党员安全文明示范岗”项目。学生党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安全文明宿舍”创建中,严格按照党支部要求,扎实推进“安全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并帮助非党员宿舍进行整改,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身份“亮了起来”,先锋表率“做了起来”,生动检验了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成果。

  4.试点启动你“下订单”+他“列清单”+我“来埋单”助力学生成长主题实践项目。为牢固树立“师生成长共同体”工作新理念,精准识别、精准掌握青年学生的真实“呼声诉求”,力求精细服务,切实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成长中的困惑,践行“谋事要实、做人要实”要求,推进学生工作阵地“前移”,重心“下移”,服务“上移”,把学生工作“落实落细落小”,使学生工作变得更具体,更接地气,更有成效,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做好服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增强青年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向心力和“黏性”,真正把学生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学生第四党支部试点启动《你“下订单”+他“列清单”+我“来埋单”助力学生成长主题实践项目》,在“检查跟踪反馈及绩效评估五人小组 ”中(辅导员、党员代表、团支书代表、国防生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党员代表发挥了骨干作用,在活动中赢得了绝大多数学生赞誉,树立了学生党员光辉形象。

  

主要成效及经验

  依托该党建特色项目,实践成果《安徽理工大学:发力潜能·给力成长·助力梦翔—大学生学习实践探究型发展团队》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安徽教育网等全文转载报道,并入选“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集中展示”。《安徽理工大学:高校学生党支部“三自+三创+三型”实践育人服务模式》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文刊发,并入选“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集中展示”,该创新案例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全国点击阅读量9856人次,评论279条;该成果获2015年校基层党建特色项目创新实践活动二等奖。推广成果《把握大学生成长“差异化”需求 构建“多元+特质”化创新型人才孵化平台——基于大学生多元互动异质型群体协同培育的探索与实践》被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展示活动”。

  一是始终遵循“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增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备受呵护”的“禁锢”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个性张扬,特立独行,在行为理念上表现出高度的超前性和自主性,但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忠诚感;有较好的自我认知,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自信心强,自我意识强大,但行为个性“假成熟”、“真幼稚”;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刻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在理念上渴望独立,但因为从小缺乏磨炼,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依赖心理强,独立抗挫折能力弱。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增强工作科学化水平和有效性。

  二是找准学生成长“渴望点”和“需求点”。二是找准学生成长“渴望点”和“需求点”。学生党支部在明确“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目标后,我们要坚持把“服务学生党员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差异化需求”为导向,找出学生成长“渴望点”和“需求点”,同时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审视自我和他人,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激发学生“主动成长”意识和潜能,提升学生自我成就感,促进学生自省和自我成长。

  三是党支部要像凸透镜,不让学生迷失在“刀背”上。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党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提升自我“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这个焦点上来,使学生党员不再迷茫,成就学生自我全面发展。

  四是党支部负责人要有“过程意识”,专注做“鞭策者”。学生核心素质养成和提高,不是搞几个活动就可以实现,它需要用一项活动反复陶育,持续推进,不断培养、提高、积淀,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动。

  五是注重培育“典型”,打造“鲶鱼”群体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极易受到群体影响。提高大学生“多元异质型”群体培育效果“可视化”程度,增强该典型群体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北京东城区史家社区“党员会客厅” 做居民的“贴心人”

下一篇:国电资本控股公司 创业型党小组助力国企党建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