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我亲历的航天往事 铭记1971届“新工连”

发布日期:2016-12-28 15:23:50 来源: 作者: 点击:3080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本网讯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刘海燕伴随着1971年12月入厂参加工作最后一人的退休,宣告了这个历史阶段的完结,1971届入厂参加工作已然成为历史,只留在纸的履历与人们的记忆中。
   暮然回首,当年200名来自北京市城八区的15-16或17-18岁的男女青年,怀揣着懵懂、幸运、新奇与幻想,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第813部队,走进了国营第239厂,走进了和平里东街11号。
   为了尽快让新人们熟悉工厂的环境,厂领导从各个部门抽调了部分干部与工人骨干担任管理人员,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方式,组建了“新工连”,把所有新人编为4个排,“营房”就设在厂东门南侧的“100间房”。为增强新学员们的组织纪律性,数九寒天顶风冒雪的在地坛体育场练队列;为锻炼新学员们的吃苦意志,在厂内搬油毡倒水泥,脸上沾的污渍被汗水冲得一溜溜儿,就像“小鬼儿”一样。就这样新学们边学习、边训练、边劳动,从1971年12月底至1972年5月初,经过政治学习、机械制图、电工原理、机械加工、队列训练、厂内各种劳动、以及参加市政挖防空洞等等等等,终于可以下车间了。
   在那个年代流传着“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的说法,当技术工人,开机床学技术无尚荣光。汽车司机更是抢手的工种,若要想当个汽车驾驶员,没有个汽车司机世家的背景就更不用想了。分配到车间当技术工人的当然高兴地不得了,而分配到后勤的食堂、澡堂、库房、修缮队的,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经过数十年的磨砺,当年的小伙儿和姑娘们已成为工厂各岗位的骨干,有些还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但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陆续推出了“历史”的舞台,“解甲归家”当上了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颐想天伦之乐。
   回忆往事,从新工连的《连歌》“一条大道金光闪闪……”的歌声开始,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45年的历程。放眼望去,从工厂院内杂草丛生到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从老旧落后的手摇机床更新为现代化的数控设备,这不仅体现的是239厂的发展变化,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现在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把最美好的人生岁月奉献给了239厂,我们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分享到:

(责任编辑:易苏辉)

上一篇:戴天方:荣获中华技能大奖的“大国工匠”

下一篇:80后说我所理解的时代工匠精神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