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马鞍山防汛救灾一线新闻人心声:不忘初心 书写担当

发布日期:2016-07-19 18:42:43 来源: 作者: 点击:1208次 字号:增大 减小
  

     6月30日以来,马鞍山市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多地发生洪涝灾情,造成严重灾害损失。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这样灾难面前,马鞍山全体市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其中,有一群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就是“新闻人”。他们不顾辛劳,连续作战,体现了党的新闻工作者在危急时刻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一起听听马鞍山防汛救灾一线新闻人的心声。

7月10日,记者苏自山(左)在含山县清溪镇董城圩抢险现场采访。

  感动,就在抗洪抢险的路上

  6月30日深夜以来,含山县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多条河流告急,险情不断。含山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及武警、解放军昼夜并肩奋战。军民同心,干群合力,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抗洪抢险的动人故事。

  作为马鞍山日报社驻含山记者,我也全身心投入到抗洪一线,用镜头和笔墨记录下一幕幕抗洪“战歌”。。

  7月1日凌晨,环峰镇组织8个社区的党员干部深入小区帮助群众转移,社区干部的吃苦精神感动着我。7月4日早上7时,含山县林头镇双井村都胜圩埂小墩自然村附近出现多处漏水,在现场,我感受到村民舍小家保大家的大爱精神。7月5日,运漕镇一场抢险“决战”打响。在现场,含山县主要领导始终站在最危险的地方指挥调度。我爬上2米多高防洪墙,在不到40公分宽的防洪墙顶上,用镜头记录下了抗洪勇士们的感人场景。面对洪水,我早已没有了惧怕。正是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抗洪勇士们给了我无穷力量!7月7日上午,在林头镇都胜圩,我跟随冲锋舟救援被困群众,隐约听见有人在呼救,立即请救援人员去看看情况,结果,救出一名孕妇和另外3人……7月12日上午,在林头镇东关中心小学欢送解放军的现场,义城圩高村赶来的郭佩云老人特地带着4岁孙子赶来,她止不住流下热泪。她说:“感谢解放军,有了他们,我们的家才保住了!”

  感动,就在抗洪抢险的路上。在这次抗洪采访中,我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次洗礼,在他们的平凡中我看见了伟大的抗洪精神!看见了团结奋战的力量!

7月12日中午,吴黎明(右)在当涂县江心乡西江埂堤采访守堤民工。

  带着激情理性奔赴防汛救灾前线

  带着激情去采访,才能让新闻报道生动活泼起来,防汛救灾报道尤其如此。

  6月24日,因为强降雨,当涂县黄池河开始超警戒水位。记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驱使我成为报社最早投入到防汛救灾一线的记者之一。7月4日下午,湖阳镇会昌圩堤防出现漫溢,我立即奔赴现场采访。采访结束后,又得知姑孰镇山河埂正在抢险,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现场。最终,晚上11时在所有媒体中我第一个发回报道。这些天,无论是暴雨,还是烈日,我几乎跑遍了大小圩口,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经常写稿到凌晨,从6月24日到7月16日,共发回报道60多篇,平均每天3篇。

  点燃激情,还须淘炼理性。这样才能写出既生动活泼,又有一定引导力的好作品。

  面对超历史的高水位,面对一些质疑和谣言,我通过扎实采访,在最短时间内,赶写出《勠力同心,孤岛不孤》的长篇报道,用翔实数据和事实证明:市县领导靠前指挥,科学调度保障有力;物资调度重点突出,部队官兵驰援及时……后来,又写出《湖阳80、90后有担当——“低头族”洪水面前抬起头》的典型报道。报道见报后,起到了释疑解惑、鼓舞士气的效果,得到县防汛抗洪指挥部的肯定。7月12日13时许,顶着烈日,坐上小船,我赶赴长江中的独立圩口彭太村采访民工坚守大堤,步行了5公里,写出《村民自制视频短片点赞村干部》。而当涂经开区秦河村舍小家保大家停止排涝,《扁担河上的“新龙江颂”》刊出后,其他几个排涝站也一度关停,跨越马芜两市的扁担河安全度汛……

记者慕继平(右)在抗洪一线采访。

  抗洪抢险记者有责任冲在一线

  洪水在肆虐,家园被威胁。6月下旬起,连续暴雨,千年古镇博望内河外河均超过警戒水位。穿过博望镇的母亲河——博望河漫堤,沿河两岸老街和许多居民小区、村庄、单位、商户被淹。

  从区镇村干部动员群众转移撤离,到民警和人武部应急抢险分队民兵涉水救援被洪水围困的居民;从石臼湖畔万人筑堤保圩,到团结圩区子弟兵昼夜抢险;从老百姓纷纷到大堤上为筑堤抢险的群众和子弟兵送饭送水,到志愿者主动为安置点的灾民安抚和服务,我的脚步始终跟随着抗洪抢险的干群,我的笔触和镜头始终对准舍小家保大家的勇士。那些天里,我被抗洪抢险的干群和人民子弟兵拼命保堤的精神震撼。那些天里,记者白天在抗洪抢险一线采访,夜晚就在被洪水围困的驻地赶稿,困了就找个地打个盹儿。一篇篇带着对人民深情的稿子,一张张怀着对抗洪抢险一线干群和人民子弟兵敬佩的照片,源源不断地传到报社。“风雨中,有一种感动在传递”“紧急中民警用水缸救出八旬失明老人”“手指骨折仍坚持抗洪的女汉子”“博望万名群众石臼湖上筑堤保圩”……一篇篇充满正能量的稿子见诸报端,引起了较好反响,有的稿子还被新华社、安徽日报等媒体转发。

  我始终坚守在抗洪一线,和抗洪抢险的干群一起吃方便面喝矿泉水,捕捉每一个动人的抗洪故事和感人人物事迹。记者,就是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她使我从中找到了自豪。洪水一天不退,我就一天不撤,我要对得起“记者”这两个神圣的字眼。

记者邓婷婷(右二)在防汛现场采访。

  抗洪抢险,我在现场!

  洪水来临,险情不断,各地的情况究竟如何?记者们都有着强烈的“求战”心理,希望可以奔赴前线。第一次亲历洪水的威力,面对良田已成泽国,我的心情是沉重的。7月1日下午,我赶到含山,这之后的每一天,一条条河流超保证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一个个险情从含山、和县、当涂、博望传来;良田、村庄、道路都被淹……这一切,我感同身受。

  同时,我也被感动了。大雨中,市区交警、市政、城管、环卫等部门的每一位干部职工都不曾缺席;博望区被淹,八方支援,物资、人员源源不断;含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宋金成坚守义城圩,几天几夜不合眼,却在看到被救出的老人时,第一时间背着送往安全地带;因长时间被水浸泡,双脚双腿破皮化脓,依然在大堤上指挥战斗的运漕镇党委副书记李刚;还有那些冲在一线的“迷彩绿”,抢着送饭的妇女……我一次次被他们感动,接受他们的洗礼。在他们面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惧怕和退缩,报道抗洪抢险的现场,就是我的责任。

  7月6日中午,含山都胜圩告急,还在博望采访的我请战增援含山。赶到都胜圩时,溃破发生了,我于黑夜里深入圩堤、抢险现场、群众家里采访,回到林头镇已是晚上10点了,将稿件传至平台已是凌晨1点。那天晚上,我只能临时找到一家企业,在办公室沙发上窝了一晚。7月8日一大早,我因长时间接触洪水、穿着湿胶鞋,得了湿疹,全身长满红包、疼痒难耐,可我还要去运漕镇采访,我还想留在一线……这10天,这一段经历将在我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记者柴胜松(右)在防汛现场拍照。

  再疼,也要坚持下来!

  得知报社要派记者到抗洪抢险一线,我非常激动。因为有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能够深入到一线进行采访,是每个记者都渴望的事情。

  7月6日上午,我和同事来到博望区采访。按照事先谋划,我们先去博望中学安置点采访志愿者和被安置在那里的受灾群众。在去安置点采访的途中,积水太深无法通过,这时刚好有一辆小卡车要通过,由于准备搭车的人较多,怕上不了车耽误接下来的采访,于是我和同事赶忙上车。就在这时,我脚底一滑,右脚大拇脚趾甲被掀了起来,顿时疼痛难忍。可为了不耽误采访,我没有管它,就直接奔赴安置点。

  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我的脚一直在疼,但通过采访我收获了许多,也下定决心:再疼也要坚持下来。石臼湖大堤上,为了保护大堤安全,当地干群24小时坚守在那里,遇到险情,都会奋不顾身地冲上去;22岁的退伍军人费瑜浩,看到家乡受灾后,立刻从拉萨赶回来救灾,凌晨1点到博望后就投入到救援中,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他的双脚全部肿了;城管队队员张正红,冒着暴雨拎沙袋,左右手三个手指骨折,但她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在安置点里,在志愿者等人的照顾下,受灾群众感受到了温暖……我采访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被深深地感动。

  新闻在一线,感动在一线,回想起这些瞬间,我觉得我在一线时的那一点疼痛、那些艰苦,真的算不上什么。我不能为他们扛沙袋、堵管涌,但我要坚守职责,用我们新闻人的方式去抗洪救灾。

7月8日,郭健(右)在含山县林头中学安置点采访。

  哪里汛情最急,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从6月25日起,我就开始对汛情进行报道,随着汛情雨情的加重,我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受灾县区,7月5日,含山县汛情告急,我被安排前往含山县驻点带队进行采访报道。在含山县运漕镇,我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抢险宣传报道工作之中,把最好最有价值的镜头以及最严重的灾情及时再现于方寸荧屏,使全市人民能够第一时间收看到灾区抗洪救灾情况。

  抗洪抢险期间,为取得第一手的新闻,我和同事们经常在无任何人员随同的情况下,冒着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往返受灾乡镇之间进行采访报道,在一线采访时,我们经常要克服种种困难和不便,没有车辆我们就要徒步或者拦救灾物资运输车,在灾区吃饭是不可能按时按点,经常我们一天只吃一顿,几乎都是方便面。我们这支采访队伍以老带新,为了保质保量完成采访任务,我每天都要策划第二天的新闻选题,和灾区沟通新闻线索,常常通宵作业,第二天一早就要赶往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在灾区驻点近半个月来,共采写新闻稿件50多篇,用镜头记录了最真实的抗洪场景,报道了最感人的抗洪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凝聚民心、聚集力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我们也帮助受灾地区协调救援物资,分别帮助运漕镇、林头镇受灾群众和一线抗洪官兵募集协调救灾物资和药品四批次,共计20多万元。在含山县抗洪抢险报道期间,我们报道团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哪里灾情最重,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哪里汛情最急,我们就会在哪里出现。

王雨薇(中)在李松圩抢险现场采访

  用电波传递抗洪救灾中的“正能量”

  六月底以来,我和同事们一起走访了当涂县江心乡,并且在汛情最为严峻的时候,在含山县驻点一周,采写新闻报道二十多篇,其中部分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新闻综合广播采用。

  都胜圩破圩后,刚结束上一个采访正在赶写稿件的我们立刻赶往林头镇。我们跟随着含山县消防大队的车辆来到了破圩的龙台行政村,当时洪水已经涌入龙台行政村三个自然村,部分村民被围困在家中。我们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在现场采访救援、安置等情况,录制了大量的救援现场音频。安全返回后,来不及歇一口气,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宾馆,将采访到的内容迅速成稿,在第二天早上七点播出的《早安,马鞍山》中报道了都胜圩破圩的消息,以及抢险救援现场的紧张场景。

  在得知含山县三龙行政村村支书尹建平倒在抗洪抢险一线的消息后,我们立刻赶到了安徽医科大学巢湖附属医院采访他的家人,之后又赶往三龙村采访他的同事和乡亲们,在马鞍山市率先推出了相关报道,并且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传了他的感人事迹。

  这一周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不断赶往新的险情发生地,曾经一脚踩进过泥潭,深夜在洪水中艰难前行,暴雨里站在到处渗水的运漕镇防洪墙边,烈日下在塌方的围埂上奔跑着采访……对于在一线参与抢险的人来说,我们的付出并不算什么,只是希望能够借由我们新闻媒体的力量,连接起正在经受考验的受灾地区群众与外界关注灾区的人们,在抗洪救灾的关键时期,鼓舞士气,传递正能量。

姜袁苑正在剪辑画面

  精心剪辑画面“串起”抗洪一线“最美故事”

  面对严峻的汛情,含山县广播电视台自7月1日起推出了《防汛救灾专题新闻》,在重要时段实行整点滚动播出,节目时长也由平时的10分钟左右增加到20多分钟甚至30多分钟。

  作为一名节目制作人员,我无法像记者那样深入一线、顶风冒雨,为广大观众带来生动详实的现场报道,我所能做的只是尽我全部所能,对前线记者采访回的画面加以精心剪辑,努力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感人的瞬间,将抗洪抢险一线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编织起来,鼓舞大家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打赢防汛抗洪救灾持久战。

  《防汛救灾专题新闻》的播出时间紧、制作任务重,工作量要比平时多出两三倍,来自全县各地的新闻稿件素材像潮水般汇聚而来,经常是手头的稿件还没剪辑完成、后来的稿件就又送到手头,就这样从早上剪到中午,急匆匆地吃上两口饭后又一直持续忙到深夜。常年在电脑前工作,颈椎病、腱鞘炎,该有的职业病我一样也没落下,这些天没日没夜的工作,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我,但是我相信,人不能被病痛所打倒。颈椎病犯了,边工作边用左手按摩按摩;头晕头疼了,就打开窗户吸几口新鲜空气再接着工作。就这样每天12小时以上高强度的制作工作,我已经坚持了十多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经我手制作播出的专题新闻已有42档、稿件400多条,在含山营造了抗洪救灾良好的舆论氛围。

王志刚在防汛救灾一线采访

  在抗洪一线展现新闻工作者的风采

  6月下旬以来,和县遭遇历史罕见洪水。和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在王志刚带领下,快速反应,全力以赴,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投身于全县抗洪救灾宣传报道工作。

  应急方案启动后,王志刚和他的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王志刚和同事们在大堤上与广大干群同吃同住,第一时间报道运粮河塌方抢险的最新进展,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并有多篇报道在中央、省市等媒体播出。

  为了切实报道好汛情、灾情,稳定民心,宣传好抗洪中的感人事迹,王志刚带领采编人员全力以赴,不讲条件,保证到位,准确报道;抗洪抢险期间,天气始终阴雨不断,抗洪一线道路泥泞,险情大多是发生在夜间暴雨之时,面对困难,新闻部所有采访人员没有退缩,恪守本职工作,同全县干群一道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前方记者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后方编辑制作人员昼夜加班,24小时有人在岗;新闻部各分管主任始终坚守岗位,做好后勤保障;责任编辑认真策划,紧急组稿;播音、技术和后勤服务各司其职,高效运转,各部门全面配合,赶制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节目,及时播出了大量新闻报道,确保抗洪救灾新闻畅通有序,这些报道重点鲜明,内容生动,有力地鼓舞了抗洪前线广大干群的信心和斗志。

  面对全县特大洪水灾害,王志刚以高度的新闻责任感、使命感,用摄像机、用文字、用心灵,真实记录下全县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洪魔的动人场景,为这场抗洪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齐小梅在当涂县防汛救灾一线采访

  在抗洪战场上,我没有退缩!

  7月1日起,我正式投入到防汛宣传工作中。7月3日,由于一早跑完一个群众安置的新闻,立马被通知直接去姑孰镇,黄鳝圩发生了漏洞险情,来不及换胶鞋,而且当时车子开不进去,我在泥巴路上跑了几公里,最后鞋都坏掉了,情急之下只有赤脚拍画面和现场出镜,而且很多画面是我自己下到河里去拍的。这一幕被姑孰镇镇长看到后,连夜召开党委扩大会,在会上号召全体班子成员向我学习。这让我深感责任在肩,也觉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确实在做着有意义的事。

  根据台里的分工,我被安排到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应对突发情况,但是待了一天发现基本不用出门,很多事都会在一线被分工的记者采访完了。后来我完全坐不住,觉得虽然在指挥部办公室里不会风吹雨打很安全,但是没有深入一线,没有亲身体验“战斗”,也是很大的遗憾。于是在后来防汛形势最严峻的几天,我主动来到湖阳、江心、大陇等汛情严重且相对危险的乡镇,希望采写到一些一线最生动最感人的稿件,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励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到抗洪抢险保卫家园中来。最为惊险的一幕出现在7月9日,在大陇采访了一天,回来采访车撞上了一辆货车,当时我坐在副驾驶,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吓坏了。但是当天的稿子还得当天播,来不及沉溺在害怕中,立马又投入写稿、剪辑画面中。截至目前,我个人共采制稿件近40条,在马鞍山电视台播发稿件5条,电台2条,在安徽电视台播发稿件2条,与安徽经济广播FM97.1现场直播连线1条。

王昌牧在写稿

  不忘初心 闻令而动

  7月1日,当马鞍山市全境遭受强降雨侵袭时,我自觉服从日报社和市委外宣办的工作安排,深入防汛抗洪一线,与中央省级媒体和马鞍山日报社的记者们一道,采写了许多防汛救灾一线的新闻报道,全方位地对外传递了马鞍山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洪灾的伟大精神和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抗洪最强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安徽日报以及各级各类新媒体共发稿近20篇。

  7月5日,全市防汛抗洪进入关键时刻,我自觉服从日报社的安排,和增援记者陈邦兵一道先后奔赴博望镇、当涂县、含山县、和县防汛抗洪第一线,组织采写了一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典型事迹——《2.5公里的深情凝望:老公,我们一起守住家园》、《爸爸,我很担心您》、《马鞍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洪灾》等稿件,发往新华社安徽分社、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马鞍山日报社的一名老记者,做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和瞭望者,是我时刻不敢忘怀的“新闻人”的职责。

  7月10日一大早,当我和新华社记者一道赶往含山县运漕镇采访时,获悉该县一村支书累倒了的消息,我第一时间向市委宣传部领导作了汇报,得到指令后,立即与新华社进行协商迅速完成了在运漕镇的采访后,赶到环峰镇了解相关情况,并兵分两路,一路赶到安徽医科大学巢湖附属医院,一路赶到环峰镇三龙村,采访了抢救抗洪书记尹建平的医生、家人和同事、村民、亲戚,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收集了尹建平同志生前和抗洪中许多感人事迹的第一手材料,11日新华社播发了电讯稿和新闻照片。11日晚10时许,在结束了和县一天的采访后,与安徽日报社驻马记者站记者贾克帅一道,完成了《护堤5天4夜,老支书突发脑溢血》一稿,此稿于7月12日刊发在安徽日报头版。《抗洪书记尹建平的五天五夜》于12日在《人民日报》要闻头版和四版刊出。

    这些稿件快速准确的刊播,使得尹建平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在马鞍山、在安徽、乃至全国,一时间广为传颂,鼓舞了无数抗洪军民誓死夺取防汛抗洪胜利的斗志和信心。

贾克帅在采访

  把激励人的力量传扬出去

  今年入汛以来,江淮大地被洪水侵袭,诗城马鞍山含山、当涂、博望等多地河流超保证水位,险情急迫。官兵、党员干部、广大群众为保家园齐心协力,昼夜奋战,抗洪抢险中上演了一幕幕感人故事。而作为记者,此时的我们最应该把这些故事、这些激励着无数抗洪儿女的力量传扬出去,这是每一个记者的责任!面对险情和责任,我和许多记者一样,哪里有险情就去哪里采访,先后奔赴裕溪河畔、运漕古镇、石臼湖大埂、林头都胜圩、博望安置点等地。白天的采访充满感动和震撼,晚上则是废寝忘食地写作、笔耕不辍工作到深夜,就这样一篇篇抗洪救灾的稿件不断在安徽日报见报,其中,《安置点上的战斗堡垒》、《护堤5天4夜,老支书突发脑溢血》等稿件在安徽日报头版刊发,不仅增强了马鞍山抗洪宣传的力度,更鼓舞了全市军民抗洪救灾的士气。

 

来源:中国文明网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昆明挖掘城市文化品质 提升文化软实力

下一篇:厦门海沧区举办175个特色夏令营 丰富孩子暑假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