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俗称“河南蒙旗”。全县总面积6700.23平方公里,海拔3600米,辖4乡2镇39个牧委会,135个牧业合作社,四座藏传佛教寺院,总人口4.01万人,蒙古族占93%。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生态保护最好的草原,堪称“亚洲第一,青海最美”。是领略青藏高原、美丽草原,感受蒙元文化、独特民族风情的圣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进行了一系列的伟大的社会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走向温饱并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GDP)为14.89亿元,是1978年1649.2万元的90.28倍,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81:1:7调整为2017年的44.02:30.04:25.94。2017年,全县人均GDP为35474.48元(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比1978年的420元增长84.46倍,年均增长12.05%。2017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865万元,比1978年的69.4万元增长55.69倍,年均增长10.86%。
二、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2017年,全县实现畜牧业总产值8.36亿元,比1978年的958.28万元增长87.24倍,年均增长12.14%。2017年全县存栏各类牲畜63.38万头(只),比1978年的77.55万头(只),减畜14.17万头(只),马:牛:羊比例由2.85:23.41:73.74调整为2.08:42.44:55.47,出栏率、商品率由78年的13.47%、8.17%提高到2017年的56.91%和51.54%。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解放前,河南蒙旗只有极少数能够制作简单牧业生产工具的小手工业者,没有手工业作坊,更没有任何地方工业。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原始加工到高科技投入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提高,现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2017年, 工业总产值达到5.8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9亿元。全年发电量15259万度,生产牛羊肉2839吨。工业产销率达79.61%。
四、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飞猛进
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125.60万元增长到2017年完19.60亿元,民间投资就达3.63亿元。2017年5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达185个。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电网、水利、生态、市政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并建成,通讯网、电力网覆盖城乡、联通县外,交通供给能力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基础产业大大加强,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能源“瓶颈”大为缓解。
五、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第三产业产值从1978年的115.44万元达到2017年3.8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94%比1978年提高18.94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截止2017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433.07公里,营运车辆181辆,建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体、以省、县道为经、纬支干,外接四川、甘肃,内联县、乡的公路网络。境内高速公路已立项,这将改写河南县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已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拉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县、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电话网规模迅速扩大,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互联网从无到有,快速发展。2017年, 邮政业务总量143万元,电信业务总量856万元。年未固定电话用户1205户, 其中,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4350户。国际互联网用户3169户。
工商贸易业稳定发展。2017年,全县新增登记企业105家,注册资金2.3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9571.2万元,住宿业和餐饮业1884.2万元。
金融业长足发展。已形成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各类银行业机构分工合作的银行组织体系。201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7.23亿元,1978年存款余额仅为567.5万元,年均增长15.7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93亿元,1978年贷款余额仅为64.89万元,年均增长19.1%。旅游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县旅游从无到有,已初具规模的态势。到2017年旅游总收入达到了6900万元,旅游总人次达119万人次。
六、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17全县人口为42957人,城镇人口5918人,城镇化率为35.25%。一批以提高承载力为核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完工,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大幅度提升,综合功能不断增强。
七、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县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园区经济、飞地经济、援建经济的战略,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全县招商引资取得较大成就,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05年河南县开始引进境内县外资金。
八、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7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13人,全年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2600人;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76.21元,比上年增长9.03%;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6.56元,比1978年的牧民人均纯收入177.7元增长55.35 倍;单位从业人员3762人,劳动报酬2.44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1142元。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不断增加,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7年底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7.34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九、社会保障逐步加强
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21622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数31750人,参加失业保险1226人,农村特困供养人数181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6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023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38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7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400人,全县城镇低保对象1205人。农村特困供养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县有农村特困供养对象181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十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共进局面初步显现
建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全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强化科技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普及,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活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项目争取、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40余年的发展,全县教育已经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2017年,全县现有各类学校11所,在校学生4943人,其中小学9所、专任小学教师244人、在校生49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4%;初中2所、在校生1523人。
覆盖全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以及卫生执法监督三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2017年,全县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1个,其中医院2所,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机构各1所,乡镇卫生院6所;实有床位数324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2人; 产妇住院分娩率96.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4.92%。
十二、文化体育事业长足发展
2017年,全县主要文化体育事业机构有:公共图书馆1 家、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电影管理站1个。
全面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3.78 %。全民环保意识普遍增强,环保投入增多,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和有效控制,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17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1.51%,人口自然增长率9.11%。
回首40年历程,河南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前景光明灿烂。河南已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支持藏区发展、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河南已进入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通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奋斗,河南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江中牌健胃消食片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小餐桌见证祖国大变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