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40年。从见面问"吃了吗?"到现在一到饭点就纠结"吃什么好呢?"从渴望吃一碗白米饭到美味汇集的日常餐桌,从凭票购买粮油米肉到食物富足供百姓自由选择,从"吃不饱""吃撑了""吃油腻了"到"吃得营养、健康"……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提升,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食的变迁,不只是丰富了我们的味蕾,也讲述了时代的故事,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计划着吃
从1955年首套全国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粮票、油票、肉票等成为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在实行计划经济很长的一段岁月里,买什么东西都得凭票,真可谓是"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粮店是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所,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
因为是供应制,所以家家都得到粮站排队买粮。粮店早晨八点上班,六七点钟就有人排上队了,一般都是买粗粮玉米,就是吃这粮,有时排着排着就卖没了。
那个年代由于食品、物资匮乏,粮食供应紧张,民众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吃不饱是常有的事,野菜、玉米面、窝窝头是一日三餐中的主要饭食,一年中吃顿白面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别说吃白面馒头,玉米面和白面按照2∶1的比例掺在一起也算是美食。市场上蔬菜品种不多,特别是冬天,能吃上绿叶蔬菜就是最好的享受。
那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物资供应渐渐丰富,票证制度取消。
吃饱到吃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广大农村迅速推广,农村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自己种的粮食解决了温饱,同时还能种些蔬菜瓜果。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地窖,每年入冬时节,人们都会将土豆、白菜、萝卜、大葱等储藏在地窖之内,一大家子可以靠这些蔬菜撑过整个冬天。基本新旧(粮食)接不上也差不了多少。反正在这个时候不饿肚子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那时候,下馆子开始成为了一种趋势和时尚,各类餐厅遍地开花,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许多人会自掏腰包下馆子,谁家有喜庆的事、宴请朋友、交流工作,都愿意在饭店摆上一桌丰厚的菜肴,"今天我请客"成了一时的流行语。
这个时期,亲朋好友一聚会总是爱多吃,吃多了肚子胀,吃油了不消化的场景经常出现,饭后"嚼一嚼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新的饮食习惯,江中牌健胃消食片更是成为了2亿中国家庭家中常备的消化伴侣。
吃出营养和健康
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国人的餐桌又变了。
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要吃欢蹦乱跳的。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来的鲜荔枝,放在餐桌上还在甩尾的活虾,叶子翠绿的鲜桃,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营养和健康成为饮食的核心。"什么食品更健康,什么食品能防病,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菜肴的品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
烹饪技法也在逐步改进,炒菜讲究少油少盐,少吃肥肉,多吃水果蔬菜,再搭配点粗粮,饭后再咀嚼几片江中健胃消食片,以更健康的方式解决不消化问题,已成中国家庭饮食新方向。现在更多家庭逐渐摒弃了当年"饿怕了"的粗犷型饮食方式,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健康型转变。吃饭和以前发生了质的变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代购火了国外的奶粉、巧克力、牛肉干等食品;各大电商"及时送"业务,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吃到各种国内外新鲜食品。
如何一边享受琳琅满目的美食,一边又能轻松消食?"左手美食右手消食"成为这个时期国民的新需求。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也逐渐从"家中常备"走向了"包中常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人餐桌上饭菜的种类从单一到丰富,从喜欢吃肉到追求营养健康、荤素搭配,饮食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也将继续陪伴一代代中国人的餐桌,为国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中华网
(责任编辑:雪霁)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