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互联网圈子里名声颇高的水滴筹频频登上新闻头条,从德云社签约演员吴鹤臣众筹治病引发轩然大波,到炫富女替父筹款被质疑平台审核不严,将水滴筹这家以慈善面孔亮相的平台卷入了舆论漩涡。显然,大病众筹是发动网友一起筹款,为急需治疗费的患者提供支持,一旦审核上存在漏洞,自然会稀释公众善心的热情。
但相比这些能逐步弥补的漏洞,更应该去探讨的是水滴筹三年间所构建起来的善心“流量池”,并通过这个“流量池”,开始在保险领域大施拳脚。这种商业模式的大行其道,究竟给行业带来了什么。
用善心汇成大流量入口,吃相不好看
当前正进入互联网下半场,流量和用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增量红利没有了,如何获得更快的增速,就成了新创公司最头疼的难题。哪怕是阿里、腾讯这样的手握头部应用的巨头,也不得不到处布局,将自己的围墙越垒越高。但水滴筹这家以大病众筹起家的公司,没有去疯狂地砸钱,却在三年时间里,裹挟了6亿的用户,全平台独立付费用户数超2.5亿人。
恐怕就连当红的抖音、快手、哈啰单车们都惊叹不已。它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水滴筹抓住了“互联网+善心”这个最便宜的流量入口,利用了这一最走心的通道,轻松圈走了巨量用户。在水滴筹用户野蛮生长的商业逻辑中,抓住了两层人性的弱点:
一是强悍的地推团队,“中经TMT”在一篇《水滴筹深度调查:》的报道中称,水滴筹面对的筹款对象是“本身就治不起病的基层贫困人民”,这部分人占了90%。2019年3月,水滴筹在2019WISE风向大会上透露,水滴线下基层工作人员已经扩大到了300个片区,有1.6万的志愿者,覆盖了中国400-500个城市,76%的筹款用户来自于三四五线城市。地推人员会聚集到医院,患病的人看到希望,就会视为救命稻草,很容易“就范”。
二是社交裂变的玩法,每一个捐款的用户出于帮扶的心理,有更强的转发分享的动力,于是更多的人通过社交连的联动,短时间内就可以波及到庞大的人群。
而正是依靠着较低的筹款审核门槛+社交裂变+线下地推模式,让其在平台体量上一下子坐上了火箭,但同时也招致了一系列的吐槽和指责。一方面是德云社签约演员吴鹤臣众筹治病,到炫富女替父筹款的漏洞,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大病筹款产生了怀疑,让整个行业受伤了;另一方面是,善心是离钱、离商业最远且最纯净的地方,但如今却成为了平台获取廉价流量的工具。虽说在商言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但确实道义上让人难以接受,不够厚道。
用慈善打头阵,互助、保险“缠身”
本质上讲,水滴筹与互联网行业里那些早期通过价格补贴快速获取流量的玩法一样,只不过,补贴的主儿们拿的是投资机构的钱,属于释放利益的撒钱行为,用户是受益方。而水滴筹则抓住了人们的善心和同情心,并利用社交和地推等简单粗暴的打法,短时间内圈来了6亿的参与用户。其中,用户付出的是爱心,而后还被“收割”,多少有些“被利用”的味道。
对水滴平台来说,在快速卷入海量用户后,自然会在这些人身上找到盈利点去变现,所以商业化的保险产品,以及监管上有打擦边球嫌疑的互助业务轮番登场了。
一面用慈善为引子“吸流量”,一面用保险与互助业务快速“吸金”,如果将两个极端的管子对接在一起,引发舆论的探讨是必然的。毕竟慈善与赚钱存在着天壤之别,强硬对接在一起的话,很多人心里上难以接受。当然,这层心理上的障碍并不妨碍水滴筹在商业上“狂奔”。数据显示,水滴筹保险业务收入不菲,主要集中在百万医疗险、老年医疗险、百万意外险、重疾医疗险等,已经处于一线阵营。
而且根据中新经纬的报道,水滴筹在流量变现上,极度追求商业利益。中新经纬通过对水滴筹试用后发现,用户捐款支付成功后,平台会自动跳转到“立刻领取30万元抗癌互助金权益”页面,通过各种方式,引诱用户购买不同额度的互助保障金计划或大额健康保险产品。本来用户是献爱心的,结果被商业所“缠身”。
互联网分析师于斌曾发表观点表示,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可以看成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通过熟人之间的公益筹款产生大量的流量,通过网络互助将流量进行有效留存,同时还建立起了有一定壁垒的风险共担“联盟”,剩下的流量继续商业化沉淀,通过互联网保险、健康产品等为水滴公司带来直接盈利。
而这些都暴露出了水滴筹有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双性面孔:一边是公益之心,一边是商人嘴脸。
让商业的归商业,让慈善的归慈善
当然,商业环境存在阴暗面,这也不是新鲜事儿,特别是随着竞争加剧后,企业为了谋得利益,很难保持道德上的绝对“洁癖”,但保持体面姿态是一个度的原则。虽然水滴筹所构建的“从慈善到保险商业”的商业链条,只是吃相难看了一些,但还是想给水滴筹提一些建议。
首先,希望水滴筹能抬高大病救助众筹项目的审核门槛,不要为了做大体量和讲资本故事,一味地做大流量池,而忽视了筹款项目的真实性。德云社签约演员吴鹤臣众筹治病、炫富女替父筹款等事件仅仅是给水滴筹的警示,如果不能让平台规范化,进入良心发展轨道,总有一天会稀释掉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而最终也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者,在商业变现上,请保持敬畏之心,以克制的心态来做产品,将用户需求、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
最后,让商业的归商业,让慈善的归慈善,不要将两者完全搅和在一起。即便不能完全切割,也要避免过度营销,不能干扰用户自己的判断。相信,“互联网+公益”的创新模式为公益事业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作为重要平台,水滴筹应该肩负更多的责任,真正将公益落到实处,而不是将善心进行变现。
来源:中华网
(责任编辑:飞云)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