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一行人前往林祥谦烈士陵园祭拜这位工人运动的先辈。一路上艳阳高照,身上颇有几分暖意。然而,进园之后,心境却陡然生变。但见祭者寥寥,花束可数。驻足仰望,烈士塑像在煦日下静静的、静静的伫立着,几声鸟鸣,几多寂寥,一缕难抑的悲哀涌上心头。
93年前,40多条鲜活的生命,染红了华夏大地,200多名受伤工友的呻吟,响彻了大江南北。那一天,来自闽江边的血性男儿林祥谦,用尽平生的气力嘶声呐喊:“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那一天,英勇无畏的工友们,冒着枪林弹雨高声呼号:“反抗军阀暴行!争取自由,争取人权!”那一天,不屈强权的工人与学生,走上街头控诉军阀罪行高喊着:“誓为自由而战死!”
悲壮的历史与孤寂的现实,反差如此强烈地交织在生养了英雄的这片故土上,这深深地灼痛了我的心。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讲求祖先崇拜,清明节便是报答祖先恩情、颂扬祖先功德的重要体现。历代王朝将对祖先的崇拜熔铸为一套繁冗而富有深意的礼制,祈求家兴国顺,为的是延续家族的统治;悠悠众生则在清明寒食祭祀家族逝者,企盼家族和顺,人丁兴旺。
饮水不忘挖井人,纳荫须怀栽树者。在这充满虔诚与感恩的日子里,我们真不该忘却如林祥谦般的拓荒者和牺牲者。不该忘了,他们舍家为国、舍身成仁的高远追求,不该忘了,他们宁死不屈、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不该忘了,他们大义凛然、大爱无言的圣洁人格!
然而,在停不下来的脚步声中,我们还是把他们忘了!忘得不知不觉,忘得心安理得。悄然如斯,寂寥如斯,与熙熙攘攘的家族墓地相比,空旷的林祥谦陵园,几乎成了远离喧嚣的“孤岛”。
有人说,一个民族,如果任由英雄的墓冢掩盖在荒烟蔓草里,那么,这个民族的情感底色一定是苍白的,其精神家园也一定是荒芜的。不幸的是,在今天,这种荒芜已然蔓延进了社会的底色。于是,我们看到有的烈士陵园遭到侵占,沦为权贵的墓地、房地产项目甚至养殖场;于是,我们闻知各地疏于管理烈士陵园而争相建陵祭祖,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名,贪求募捐、旅游和投资;于是,我们听到质疑英雄事迹的杂音,质疑爱国主义教育的混响,甚至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乱弹。这种遗忘过去、抛却信仰、无视神圣、嘲笑崇高的精神土壤滋生出了理想迷失、人格堕落,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唯有心怀感恩者,才不会安之若素地坐享其成;唯有心怀敬畏者,才不会面无愧色地恣意妄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下,经济飞速发展的国人或许不缺金钱,但缺的是这份感恩、这份虔诚、这份敬畏。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把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当作奢侈品,人人遵从随波逐流、从欲而往的生活观,人人追求精致的利己主义,割断历史,背离烈士,那么我们失却的不仅是情感抒发的原乡,更是心灵安顿的归宿。
有了生生不息的血脉才有家族与民族,有了源源不断的涓滴才有大江与大海。如果被碎片化的时代矮化了我们的品德,固化了我们的心灵,物化了我们与昨天、与明天的联系,我们拿什么来祭奠仁人志士?拿什么来涵养精神道统?拿什么来弘扬核心价值?
恭敬地献上一束鲜花,心里终归有了一丝自我解脱般的释怀。当我恭身前行的当头,耳旁身后,似乎又有了渐渐临近的脚步声,于是,心中祈祷:“当有来者,应有来者……”
(作者系中央党校第60期省部班学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广敏
(责任编辑:雪霁)
下一篇:不妨让传统节日也嗨起来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