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保护传承地方文化 绍兴方言地名刷爆朋友圈

发布日期:2017-02-17 15:53:33 来源: 作者: 点击:781次 字号:增大 减小
  

  

  老地图 记者 何雯 摄 图片来源:绍兴日报

  

  石门槛 记者 何雯 摄 图片来源:绍兴日报

  

  从蕺山看古城 首席记者 袁云 摄 图片来源:绍兴日报 

  2月14日,绍兴市地名方言第一批公布在《绍兴日报》,随后绍兴方言地名又在绍兴朋友圈和网络上引发了大量网友“喜刷刷”。“有意思,长知识!”“羞,住了几十年的村子,名字竟然都叫错了!”好多网友看了方言地名后纷纷感叹。更多的市民认为,方言地名是绍兴特有的文化瑰宝,对方言地名的普查整理和审音定字工作,既是对绍兴地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又能让方言地名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实地调查至少走上百村落,难!

  对方言地名音形义进行考证,是绍兴市在开展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绍兴市地名办工作人员林海告诉记者,向社会公布方言地名普查成果,与市民分享本地传统地名文化,绍兴是全省首个地市,省内其他地方还没有过。

  此次方言地名共计公布40个,其中地名专用字15个,地名专读音25个,涉及的主要范围有越城、柯桥、上虞、诸暨等地。林海说,把这40个方言地名呈现在绍兴市民面前,经历了走村入户、现场录音、归集整理、专家论证等多个环节,过程非常艰辛。“方言字、音、义都非常复杂,为了力求准确,课题组和专家组都经过了反复调查、分析、论证、研讨。”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语委办主任屠国平是此次方言地名调查课题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在地名办前期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由10多位成员组成的课题组,花了近一年时间,进行实地调查、现场录音,并进行大量文献考证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大三学生方楠是课题组成员之一。在她看来,实地考察要找到正确的地方和正确的人非常难,很多地方已经拆迁,很多原来的居民已经不在,因此找起来非常困难。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课题组分成两个组,至少走访了上百个村落。“有时候,为了得到一个字的读音,就要走访好几个村。”

  要得到一个正确的读音很难,有时同一个村的村民,读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只能先进行录音,回来后再进行比对分析。还有,考证的过程很难,村民知道这样读,但不知道为啥这样读。最后只得求证于文献,但很多东西,文献上也不一定找得到。

  对于一些有争议或无法确定的字、音、义,市地名办专门请了绍兴方言地名权威专家,召开论证会进行反复论证,才最后确定下来。

  为什么最后确定这40个方言地名作为第一批推出?屠国平说,因为这些地名专用字、地名专读音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很受关注,又很容易弄错,对它们的审音定字就显得很有必要。譬如像“埭”,越城和柯桥两区就有30来个叫“埭”的村子,但是对于“埭”字的读音和含义,大部分人都不是很清楚;又如华墟的华,很多人读“hua(二声)”,但实际上应该读“huo(一声)”。

  保护和传承绍兴地方文化,赞!

  新公布的40个方言地名,在绍兴各大论坛、微博、朋友圈里掀起了文化热潮。不少网友表示,对于说惯了普通话的年轻人来说,有些字冷门而新鲜。“‘霞’竟然读o(第一声),我也是醉了。”有网友笑称自己是假绍兴人。

  “现在我可以拿这个跟女儿说理去了。”市民孙女士笑着说,“女儿在蕺山小学读书,我平时跟别人说蕺山小学时,‘蕺’按绍兴话读成qi(第四声),女儿总是怪我念错了,普通话里应该读ji(第二声),还翻新华字典给我看。现在,我可以对女儿说,这个字在普通话和绍兴话里不一样,读qi也对,这是我们绍兴特色,祖祖辈辈绍兴人都是这样念的。”

  看了刚刚公布的方言地名,家住柯桥区河塔村的年轻人石柱感到十分惭愧。“羞,在村里生活了近30年,我竟不知道河塔(ta)的真名叫河塔(da,第四声)。”

  “有些字确实冷门,大部分还是能根据形声字读音原理和绍兴方言读出来的。”在市区某高中教语文的郑老师看了第一批方言地名后说。老地名、方言读音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变得越来越冷门。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很多都是宝贝,我们应该重新把她挖出来,擦出光亮。“就像《中国诗词大会》一样,沉睡了很多年的诗词,通过一个节目忽然让大家发现了她的美,大家越看越有味道。我们的方言地名也要借助平台,放出光芒。”

  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读老地名,有时候领会不到老地名的原意。热心的郑老师还建议,中小学应该普及本土文化教学,可以在语文课、历史课上增加这些内容,或者专门开设一门本土课程,这样我们的地方文化不至于断代。  

  “这是对绍兴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越文化专家、此次方言地名专家组成员胡文炜说。多年来,他实地走访绍兴2000多个自然村,足迹踏遍绍兴山间小村,发现有些地方方言地名读音很奇怪。方言地名对于研究绍兴当地风土人情、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因此,多年前,他根据自己走访的情况,专门写过关于方言地名的论文,被多家杂志转载关注。

  方言地名是语言的活化石,是地名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老一辈人的去世,方言地名濒临消失,探究方言地名将越来越困难。胡文炜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来系统研究绍兴方言地名,困难不言而喻。此次整合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对方言地名进行调查、梳理、分析、论证,实在是功莫大焉!

  地名方言登上大雅之堂,盼!

  对于已经公布的第一批方言地名,接下来该怎么办?林海说,已经将这些研究成果递交给绍兴市语委办,并希望通过市语委办,将这些成果再递交给上级语委办。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方言地名已经越来越成为语言学中的熊猫,再不抢救保护就来不及了。市语委办陈老师告诉记者,研究方言地名既能了解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厘清当地地名文化脉络体系,绍兴做这块工作非常有意义。

  陈老师说,此次公布的第一批方言地名,经过大量实地走访调查,取得第一手录音资料,又经过绍兴最具权威的一批专家的反复论证,非常有价值。第一批公布的40个方言地名中,很多都很特殊,有各种各样取名的方法,很多取名方法跟绍兴地方文化有关系。譬如,有些字形在字典中根本就没有,是绍兴独有的,像“犭央犭茶”,譬如有些字在绍兴有不同的释义,而并没有被收录进该汉字在字典或词典中的释义中,因此,让这些绍兴特有的字形和汉字释义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对绍兴而言特别有价值,特别有意义。

  下一步,市语委办会把这些研究成果递交到省语委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争取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一些工具书修订时,或者是在电脑字库扩容时,能把“犭央犭茶”这种事实上已经存在的词收录进去。把绍兴的方言地名研究成果变成现实可运用的语言,对保护绍兴地域文化也好,对我们后代绍兴人对方言地名的传承也好,意义都十分重大。

  这只是第一批方言地名,接下来,还会有第二批。林海说,第二批方言地名普查范围可能会扩大,譬如嵊州、新昌等地,当然难度也会更大。(绍兴日报 记者 许程丽 实习生 黄立恒)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飞云)

上一篇: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会见基辛格

下一篇:中青报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深入基层 感受真情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